中國甘肅在線高臺訊(通訊員 屈丹)當晨曦微露,城市的輪廓在微光中漸顯,社區的街巷里已悄然活躍著一群身影。他們或許步履不再矯健,鬢角已染上風霜,但眼神中閃爍的熱忱與堅定,卻為這片家園注入了別樣的溫暖與力量。這便是社區里的銀發力量,一群在歲月沉淀中愈發純粹的奉獻者,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用堅守溫暖著日常,成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堅實支撐。
民生瑣事的“實干家”
社區的脈動,藏在每一盞路燈的明滅、每一段管道的通暢、每一寸路面的平整里。而這群銀發老者,最是熟悉這份“家底”。哪家樓道的燈又“罷工”了,哪條小路因下水口堵塞積了水,哪片區域的雜物影響了通行,他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更會主動扛在肩上。
管網改造,他們跟著施工隊穿梭在工地,一邊認真記錄居民的疑問與訴求,一邊和工人拿著圖紙細細研究;整治小區里存在安全隱患的“飛線充電”,他們與網格員帶著安全手冊逐戶走訪,用身邊的案例講解風險,碰上有抵觸情緒的,便坐下來耐心傾聽顧慮,再一點點解開思想疙瘩;面對停車無序、垃圾堆積的難題,他們逐戶收集意見,一條條梳理,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慢慢理順社區的“毛細血管”。在他們心中,這點點滴滴的改變最是分量千鈞:8 段曾讓行人避之不及的坑洼路面,如今重新鋪就成平整坦途;32 盞沉寂已久的路燈掙脫陰霾,在夜色里次第綻放溫暖光暈;90 余處藏在街角巷尾的衛生死角,徹底褪去污漬、煥新顏。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恰恰是日子過得踏實安穩的根基。
鄰里糾紛的“解鈴人”
“遠親不如近鄰”,這份鄰里溫情的維系,離不開銀發老者們的智慧與耐心。樓院里的摩擦、生活中的誤會,在他們眼中,都是彌合關系的契機,總能在他們的調和下化為和風細雨。
樓上樓下為漏水吵得不可開交,他們先幫著清理積水,再分頭勸說:“漏水不是故意的,先修好了再說理”;小區廣場舞大媽和運動者發生爭執,他們及時協調:“咱分時段來,都不耽誤”。因小孩打鬧引發家長爭執,他們拉著孩子的手笑著說:“孩子間打打鬧鬧才親,咱當大人的別往心里去”。
他們不唱空泛的調子,不說生硬的道理,就用接地氣的辦法、暖人心的話語,把僵持的局面漸漸打開。在他們看來,鄰里處得像家人,日子才能過得有滋有味,他們用歲月沉淀的通透,讓48件鄰里間的隔閡漸漸消散,讓“一家親”的暖意滲透在社區的每個角落。
守望相助的“暖心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份善意在銀發群體中尤為濃厚。他們深知同齡人可能面臨的孤獨與不便,于是自發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溫情網。對于社區里的獨居老人、行動不便者,他們約定“晚看燈、早看簾”,及時了解近況;會主動上門陪老人嘮家常、幫做家務,驅散內心的孤寂;幫忙取藥、買菜、送醫,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難題。
從偶爾的搭把手,到常態化的“敲門走親”;從生活照料,到心理撫慰,他們用“老幫老”的方式,讓社區充滿溫情。有老人感慨:“這些老伙計,比親人還貼心。”這種互助不僅解決了100余位獨居老人的實際困難,更傳遞了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真誠與關愛,讓社區成為一個充滿溫度的大家庭。
文化傳承的“播種者”
日子不僅要過得踏實,更要過得有滋味。銀發老者們還是社區文化生活的積極推動者,用自身特長為精神家園注入活力,讓更多人找到歸屬感。
他們中,有人牽頭組建門球協會、廣場舞隊,讓老人們在運動中強身健體、收獲樂趣;有人開設國學講堂、書法班,在筆墨書香中傳承傳統文化;有人組織紅歌演唱、故事分享會,用親身經歷講述時代變遷,連接起不同年齡層的情感。這些由他們張羅起來的140余場次熱鬧,讓社區不再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成了有回憶、有活力、有歸屬感的精神家園。
這群銀發老者,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用行動詮釋著“奉獻”二字。他們是社區里的“活地圖”,熟悉每一戶的情況;是鄰里間的“粘合劑”,讓陌生變為熟悉;是精神傳承的“火炬手”,用熱情點燃生活的光彩。他們用滿頭銀發輝映著初心,用點滴行動證明:生命的價值從不因年齡而褪色,在社區治理的畫卷中,他們的身影,是最溫暖、最動人的一抹色彩,持續照亮著家園的每一個角落。(屈丹)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