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觸臨夏(新散文)作者:郭健
建國后不久,我們就把臨夏叫做臨夏回族自治州。
這個稱謂的含義,是說這里的回民居多,屬于民族自治區域。
這個叫法準確、直白、明了,當地人民心存感激心悅誠服。
不知道什么時候什麼人為什麼莫名其妙無事生非強姦民意地改臨夏回族自治州為“臨夏市”?我不知道這個不倫不類的叫法能維持多久?我也不知道“臨夏市”這個官名在官方文件里出現的時候,當地的回民兄弟是否感覺到自己真的已經身居鬧市、遠離故土、遠離農牧、遠離青山綠水了。如果沒有,那么他們會作何感想?換了我,一定會生不如死!
今年國慶外面很堵,我在家里待了九天。
節日剛過,接到朋友邀請。讓我去感受一下臨夏。
朋友言之鑿鑿:作為一級作家和文化名家,你說你開過幾場上檔次的會議,發表過什麼驚世駭俗卻毫無價值的言論,參加過幾次高規格的論壇,似乎不夠給力。文化應該和經濟建設掛鉤,應該廣泛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人脈及社會資源,為經濟建設搭橋。應該多去企業、學校和田間地頭轉轉,去寫點有用和流芳百世東西。
想想也是。雖然說這話的人僅僅是個普通百姓。
于是,受享有“臨夏通”稱號的馬都祥之邀,我和另一位金城文化名家杜擂升到臨夏走了一圈。
容納4人的小汽車里,人人都遵守官方規定,順從地戴了口罩。
我十分納悶。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四時輪回,五谷豐登。這么美好的時節,車上卻人人自危,閉關鎖國。讓新鮮空氣和飄散在空氣中的五谷營養擦肩而過付諸東流。
車上人的對話偏離了主題。有人問:有用嗎?空氣里真的有新冠病毒嗎?如果口罩有用,武漢的醫生曾經12層防護,不是照樣死僵僵?
有人在高速公路玩手機,邊走邊玩。車上有人說:“這人找死!”
……
我們去的第一站是馬進武家。
一座四合院,連著幾棟別墅式樣的建築。
馬進武從事的居然是國際勞務輸出,機構總部在中國雲南。
一個回民族青年,把當地的人力資源輸送到國外。看著中風后依靠頑強毅力戰勝疾病、堅持鍛煉居然行動自如的馬進武,我感覺到了巨大的震撼。
馬進武對國際勞務市場了如指掌。他說:國外用人行業主要有兩大塊,一是建筑施工,一是能源開發。中國鐵路、電建、石油管道、公路、能源等處於領先地位。這使得中國的勞務工人身價倍增。
他侃侃而談,卻談得入木三分鮮活靈動。他說,他去寧夏組織勞力,寧夏自治區人力資源廳長當晚就和他見面。說:你弄出去一個勞動力,我給你多少錢。
甘肅不。甘肅的領導問他:出國去出了問題怎么辦?參加法輪功怎么辦?不回來怎么辦?
馬進武笑了。
他說:甘肅當官的不學法!甘肅目前是濃濃的做官體制,而不是工作體制。
馬進武從事這行許多年了,他業務熟悉,有絕對的發言權。他說,與我們相鄰的青海,勞務輸出的氛圍也比較濃厚。有全村出國幹活的。甘肅貧困,有貧困的道理。
馬進武的思路清晰,見解獨到。他說:什么叫一帶一路?通俗地說,就是把破銅爛鐵弄出去,把好東西拿回來。把高耗能的企業弄出去,把附加值大的項目留在中國。
我說:馬進武你才是真的專家學者。他很自謙,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我說:土一點好,更接地氣。說話通俗易懂,辦事雷厲風行。不長篇大論,不之乎者也。不搖頭晃腦,不像被抓那些當官的,坐在主席臺上說假話。
馬進武還把話題上升到思想意識領域。他認為:真正的伊斯蘭文化和中國的儒家思想接近,和西方的基督教有區別。
馬進武的待客方式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分,也有流行的伊斯蘭風味。和他相處半天,感覺很舒服。
我們去的第二戶人家,是留著白色山羊鬍子的馬如海府上。
那是一座自力更生自主建造的豪宅,富貴大氣,但不奢侈。四合大院,亭臺樓閣。處處鮮花,碩果累累。我們站在院子的棗樹下摘棗吃棗和說話,猶如在自家的園子里。
從主屋里懸掛的馬老先生去邁加朝聖的質證和紀念物看得出來,馬老先生及其子嗣都是忠實和堅定不移的伊斯蘭信徒。
在老先生沒有回來的那段時間,是他美麗的女兒秀梅領著我參觀的。秀梅在當地政府的信訪部門工作。在民族地區,信訪工作無疑重于非民族地區。
馬如海在廣河縣阿里麻土鄉古城村一個山頭上建了一座山莊,註冊了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牛羊家禽的飼養、就地消費和銷售。另有“依法須批準的”養殖和經營項目,我想那可能就是珍禽了。因為他養過孔雀,十里八鄉都知道。
在這座豪宅里,我們領略和品嘗了美味的伊斯蘭家庭佳餚。
……
傍晚時分,我們沿新近建成的高速公路到達新近落成的東鄉縣城。
東鄉高寒缺水、耕地瘠薄。這里被聯合國一些搖頭晃腦操著洋文的異族人確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東鄉曾經被大批移民,被背井離鄉。玉門關外的疏勒河流域,至今還有無數被流放的亡魂。
30年前,甘肅省政府的幾位有識之士排除干擾力挽狂瀾上馬了“南陽渠”引水灌溉工程。工程由和政縣太子山下的栁海灘牙塘引水,經和政、臨夏進入東鄉。總干渠全長88公里。
我是這個改變子孫后代生存環境項目的鼓噪者和吹鼓手。24年前,我以《龍騰南陽》為題,把這件事情繪聲繪色地說出來并收入炎黃子孫群芳譜大型系列報告文學叢書《當代中國》。
那時候縣城在山頂,山頂上貧瘠而乾涸。如今不一樣了,縣城搬遷到半山腰一塊風水寶地。短時間就初具規模,道路寬闊平展。
馬都祥說,這裡首推政府形象工程東鄉縣中等專業技術學校。
由于是傍晚,我們看不到孩子們讀書的景象。但是看到這所學校的實訓基地,就能感覺到辦學者的敬業。
實訓基地墻上的一幅組圖,就把東鄉的歷史、沿革、地理、文化、民俗等交代的清清楚楚。
學校囊括了一般技術學校的必備專業。電器維修、農機具制造、餐飲、酒店服務等等,應有盡有。一批批生龍活虎的小青年,具備了從業的技能之后,從這里走向社會。
在那個集教學與實踐于一體的實訓基地,一個白銀籍的漂亮女學生指著掛在空中的東鄉語名詞津津有味地教授我們學習。杜擂生問:技校不但學習技術,連東鄉話都學?女生說:當然!
臨走前都祥說:以后方便時,再來這里。近距離感受一下這所學校。
……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