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西北方,遠遠望去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叫《神農山》,海拔約1800米高。山下西邊一公里之地有一個古村落叫"永慶村王家碾",住著百十戶人家,大部分人都姓"仙"。這個姓也很稀奇古怪。當莊有一棵樹圍約400多公分的古槐,占地面積約20多米。旁邊一條鄉村便道。村北主山上翠柏連片,紫丁花紅。村西頭大路旁立著一座古牌房石碑,上書《惠流梓里》四字。這是仙氏祖上在戰亂災荒之年放糧救災后,四方鄉人共立的功德碑。半山腰松柏掩映的平臺處,靠崖有數孔佛爺洞,還有一孔幾千年前的"猿人洞",此山仿若一尊參禪打坐的佛爺菩薩俗名佛窯。山下東西南北四周,平夷之地約有百十畝,靠南山腳下淌著、一條清澈明潔的環鄉河,這條河叫"軒轅溪"。村莊周圍群山環抱,山青水秀。村上還保存著數面明清時期的老廳房古建筑。相傳這里就是明代朝廷監察御使"夏景和"小時候流落成材之地"王家碾"。
五十至六十年代時,佛窯住著一戶仙姓人家,父母親和兩個女兒一個小兒子,取名仙求兒。自小身體健康,聰明伶俐。在家里聽父母親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班上學習好勞動積極,每學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從永慶小學開始到街子中學畢業,他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學習成績名列前矛,又是優秀班干部。
有一年冬天我腿受了傷,在家里緩病休養,能活動的時侯,我就買了一些白紙和顏料,在家里畫一些窗花和四吊屏,妻子拿街上去買,掙一點過年錢。仙求兒還在永慶小學讀書,每天放學回家都要來看我作畫,在我的引導下,他學會了畫窗花配顏料,還教他練習寫毛筆字。我卻成了他的一名美術老師。
從街子中學畢業后,他考上了清水農校,他學的課程是蘋果樹栽培和修剪技術。為了改變自已家庭的貧困狀況,他和父母親商量好,在自家的二畝多的責任田中,全部栽上蘋果樹。他又和父母親商量好養豬積肥,為果樹的生長追肥打基礎,于是就養了幾頭豬,豬長的好也很能產糞。在他工作期間,每個星期天都回家來擔稀糞,他的吃苦實干精神,擔稀糞也擔出了名,至今村上人還都稱贊說:"求兒的一面官是擔稀糞擔出來的"。漸漸的果樹長大了,每年單位放假過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他就領著小外甥,走進果園去修剪蘋果樹。進入九十年代時期,農村萬元戶‘是很吃香的,他栽植的上百棵蘋果樹全都掛果了,一下子解決了家庭中生活上的大困難,村上又蓋起了新房子,成了村上發起的第一戶"萬元戶"。他的讀書成才是徹底靠了自已的勤奮努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兩位老人都是老老實實的莊農禾人,他小時侯又家庭窮困,也沒有沾親帶故的國家干部和大老扳,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民家庭出生的。他自小最能吃苦,假期里跟著大人們進山背木頭,挖藥材掙學費書錢,所以他自小養成了一種吃苦耐勞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十年代晚期,他母親得了心血管病腦梗,醫院治療一個時期,病情有些好轉,但徹底恢復不了。就回到家里中醫治療。老人行動上不方便,記憶力衰退,口齒不清。在這段時間里,家里外甥小兩口身邊照應,出嫁了的兩個姐姐離家較遠也來回跑照顧,每逢禮拜天,求兒和妻子都回家來守在身邊。求兒的妻子很賢良,他是前頭大地方娃,學校當老師,也不嫌臟和臭,為母親洗屎尿衣服,洗腳洗身上。這個時期,他倆的工作生活上也都很困難緊張,但在照顧母親病痛當中,三年來也盡到了一份孝心。于2001年農歷正月老母親病故,終年七十三歲,由我擇吉安葬在了他父親身邊。
求兒他懷念家鄉,牢記鄉愁,不忘初心。一心想著為家鄉人民辦一點實事。在他工作后不久之日,他看到永慶村中心的一棵千年古槐,是值得保護的文物古跡,他考察了古槐的歷史,回家去上門給村干部作了一番工作,詳細的講說了“官槐樹”的歷史價值,要他們保護起來,樹下面留出空閑余地,作為活動場所,每年夏秋交售公購糧,銷售蘋果蔬萊的小市場,然而這良好的建議沒有引起村干部的重視,卻在“官槐樹”下批成了宅基地。
求兒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始終保持著農民淳樸厚道善良的品德,不貪不占不睹,不以權謀私,工作上刻苦認真,文筆出眾,被上級領導發現后,調任在天水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工作。在此期間,他利用星期天節假日,跋山涉水實地考查街亭古鎮周邊的民俗傳統文化,自然景觀,旅游景點等,一心想把家鄉的旅游事業搞起來,造福一方百姓,改變家鄉落后貧窮面貌。
街亭崇福寺是一處歷史悠久,文化底韻深厚,上千年的文化古跡,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永慶寺《佛窯仙境》地藏菩薩道場,千佛洞大型建筑“佛”文化場所,《神農山》炎黃故里“藥”文化的源頭,與街亭溫泉,軒轅谷,金鎖谷,石蓮谷,仙人崖,淨土寺,石門景區連成一道旅游專線,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創作,會造福于天水人民,造福于子孫后代,一日一游變為三日一游。他為這一新思路新理念的開拓創新也付岀了一定的代價,他的足跡踏遍了街亭古鎮各個文化旅游景點的角落,他的心機費在了《街亭崇福寺》,《佛窯仙境》,《神農山》三大傳統文化自然景觀區域,和保護麥積鎮永慶村《美麗鄉村》的治洪工程與道路橋梁建筑方面。一提到他的名字,當地老百姓對他評價很好,稱贊他是共産黨的好干部,農民家庭的好兒子,街亭人民崇尚幸福,造“!弊譄羲膭撌既恕K肋h和家鄉人民心連心,是家鄉人民的驕傲與自豪。
作者: 實話實說
2019年農歷4月10日
崇福寺廣場“福文化”
佛窯仙境“佛文化”。
神農山神農嘗百草“藥文化”
“惠流梓里”家鄉文化
神農山下的治河工程
家鄉的美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