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西和訊(通訊員 張旭暉 李娟)西北有句俗語說:“早知有隴南,何必下江南”,西和縣就位于素有隴南小江南之稱的隴南市北端,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起伏平緩,土質肥沃,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4℃,平均無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為184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533毫米,素有“寶貝的復雜地帶”和“中國半夏之鄉”之稱,產業特色鮮明。截至目前,今年全縣生豬存欄7.9萬頭、出欄13.4萬頭,肉牛存欄1.52萬頭、出欄0.6萬頭,肉羊存欄2.82萬只、出欄1.97萬只,雞存欄89.5萬只、出欄79.2萬只,中蜂飼養量3.5萬箱;累計建成養殖場(合作社)385家,其中規模以上養殖場(合作社)46家,直接帶動8000多戶農戶通過發展畜牧產業實現增收,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5%以上。
近年來,西和縣圍繞“以養殖業為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總體要求,制定了《西和縣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實施畜牧養殖“12531”增量行動,著力構建“543”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不斷在“主體培育、標準生產、良種繁育”上夯基礎,在“疫病防控、綠色發展、安全監管”上守底線,在“組織領導、政策扶持、作風建設”上強保障,全力推動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現代化畜牧業發展之路。
著力培育規模養殖主體。西和縣堅持龍頭企業培育和引進相結合,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促進資源要素有效整合。以新建、改擴建規模養殖場為重點,加強標準化管理,帶動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今年,通過中央、省市推進鄉村振興銜接等資金以項目扶持的方式對養殖場(合作社)進行規范提升,著力實現小群體大規模擴張,截至目前,建成位于盧河鎮山岔村的康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洛峪鎮古塘村的西和縣華弘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西峪鎮西和縣牧達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萬頭以上生豬養殖示范點5家,建成位于石堡鎮劉莊村的西和縣增輝秦川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西和縣興隆鎮下川村的西和縣成舟養殖專業合作社、西峪鎮下寨村的西和縣全民順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百頭以上肉牛養殖示范點23家,建成位于六巷鄉下巷村的海旺養殖專業合作社、十里鎮紅嶺村的西和縣防紅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稍峪鎮史山村的西和縣國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萬只以上養雞示范點18家。
著力健全產業發展鏈條。西和縣著眼于補齊良種化程度低、鏈條不完善等產業發展短板,在石堡、興隆、馬元、十里、何壩等鄉鎮建成黃牛凍配點4個,省級良種湖羊繁育場1處,能繁母豬存欄500頭以上的仔豬繁育場3處;積極組織畜牧養殖專業技術骨干赴甘肅省家畜繁育改良管理站學習肉牛凍配技術,加強黃牛凍配、養殖、防疫等技術培訓,畜禽良種實現全覆蓋;大力發展糧改飼,每年種植青貯玉米、甜高粱、紫花苜蓿等飼草1萬畝以上、青貯3萬噸以上,有效保障牛羊草食畜產業發展飼草需求。
著力做實動物疫病防控。西和縣按照“力爭不發生,確保不流行”疫病防控目標,全面落實“雙軌、三包、兩掛鉤”防疫工作責任制,對散養戶采取集中免疫與月月補針相結合、規模養殖場采取程序化免疫的方式,持續加強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截至目前,今年累計免疫畜禽136萬頭(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群體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應免密度達到100%,抗體檢測合格率在80%以上。同時,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科技特派員蹲點服務養殖場、示范點機制,開展高級職稱以上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才和鄉村振興優秀鄉土人才對接幫扶產業示范點活動,長期化培訓養殖合作社技術人員、村級防疫員。
著力推進種養循環產業。西和縣根據自身縣域情況,制定了《西和縣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2022-2025年)》,大力推廣“畜禽養殖+有機肥生產+中藥材種植”產業利益聯結鏈條,探索建立養殖場(戶)畜禽糞污處理、收集、運輸、施肥管理體系及模式,引導轄區150多家養殖場(合作社)與中藥材種植者簽訂畜禽糞污消納協議,將畜禽糞污通過堆肥發酵等方式處理后直接用于半夏、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形成種養循環綠色產業。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縣畜禽糞污產生量約38.15萬噸,資源化利用量為31.5萬噸,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2.57%。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