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當訊(通訊員:楊歡)顯龍鎮的中藥材、魚池鄉的玫瑰、站兒巷的蜂蜜、西坡鎮的綠殼雞蛋、楊店鎮的花椒、左家鄉的木耳、泰山鄉的靈芝、云平鎮的板栗、興化鄉的金絲黃菊……兩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孕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這些看似尋常的小小土特產逐漸成為走出兩當、走向全國的“明星產品”,在廣袤鄉村漾起無窮活力。
近年來,兩當不斷挖掘“土特產”潛力,深耕農業特色產業,帶富一方百姓,一幅幅欣欣向榮、群眾富足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兩當這片紅色熱土上鋪展開來。
念好“土”字訣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在楊店鎮石馬坪村,一排排花椒樹筆直堅挺,迎風搖曳,干活的椒農在其中來回穿梭,交織成一幅動人的春耕圖。種植大戶明平輝最近正忙著掰椒芽,在忙碌中期待著新一年的好收成。“我們的花椒不愁賣,只用種好管護好就成。”明平輝說。
石馬花椒為啥不愁賣?明平輝如數家珍:“縣上大力支持我們種花椒,發種苗、送技術,還給我們建了“花椒銀行”,山好水好政策好,種出來的花椒品質自然好不愁賣。”
靠山吃山唱山歌,近年來,兩當大力發展“雙百千萬”(全縣核桃、花椒總數達到1000萬株,人均核桃、花椒掛果樹各100株)長效產業和“三養一藥”(中華蜂、食用菌、生態放養雞、中藥材)速效產業,持續推動“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長短結合、優勢互補、立體循環的農業產業發展路子,也讓很多無數個“明平輝”靠著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迎來了干勁十足的生活。
在兩當,依托獨有的鄉土資源,不少“土特產”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兩當在留住土特產“土味”上下足繡花功夫,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味”路線,推動“賣產品”向“賣風景”“賣鄉愁”“賣文化”轉變,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這邊風景獨好。
打好“特”字牌
“我去年靠養蜂,增收13萬!”站兒巷鎮管江村中蜂養殖大戶曹志剛自豪地說。
兩當境內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高達74%和83.5%,其中蜜源植物144種,花期長,周年花期接連不斷,是中蜂繁衍生存的天然絕佳之地,林下資源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無工業化污染,有著得天獨厚的中蜂產業發展資源稟賦,與當地悠久的養蜂歷史、優良的蜂種資源、先進的養蜂技術一起,共同成就了良好的蜂蜜品質。2022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農業農村部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研究檢測, “兩當中蜂蜜”中所含的香葉木素的含量高于全國其他地區中蜂蜜3.9倍!
憑借過硬的口感和品質,兩當蜂蜜主動向港澳地區及國外市場進軍,自2015年首次出口韓國到2021年打開港澳市場,再到2023年以蜂蜜為主要原料的兩當蜂蜜皇菊茶順利出口,“兩當蜂蜜”開始從地方味道走向海外餐桌。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在中蜂產業強勁發展勢頭下,目前兩當已培育發展蜂產業龍頭企業4家、蜂蜜加工企業4家、蜂產業專業合作社35個,創建 “狼牙”“蜜相蜂”“秦珍臻”等3個蜂產品知名商標,先后通過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入選為“甘味”知名企業商標品牌、“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同時提供就業崗位110多個,帶動農戶2300余戶,人均增收4750元。
延伸產業鏈
“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兩當縣緊緊圍繞農業優先型和文旅賦能型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形成并持續推進“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發展模式,立足各鄉鎮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打造了以楊店鎮為中心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以站兒巷鎮為中心的百里綠色長廊中蜂產業基地,以左家鄉為中心的食用菌產業基地,以西坡鎮為中心的嘉陵江流域生態放養雞產業基地,以顯龍鎮、魚池鄉為中心的中藥材產業基地,擴大了產業規模,實現了整山系、整流域特色產業“大基地”。同時積極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大文章,通過支持秦南有機農業有限公司、黃波菌業科技有限公司、民樂農業綜合開發合作社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合作社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并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地就業崗位。
從國家3A級景區魚池鄉喬河村到站兒巷鎮中河壩荷花池鄉村康養文化旅游基地,再到云屏鎮街道村鄉野拾光休閑觀光產業園,兩當將特色產業發展與全域旅游深入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先后建成2個AAAA級景區、3個AAA級景區、1個AA級景區,云屏鎮街道村被評為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楊店鎮靈官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兩當縣成功入選“2022健康中國·康養旅游百強縣”,形成了滿眼翠綠、遍地鮮花、處處有景致、村村有特色、戶戶能待客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如今的兩當鄉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全鏈條、新業態加速發展,“土特產”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著融合發展的好“豐”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