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虎子
在腳下這片土地上我已經生活了三十年,正是這片厚重的土地,養育了我的身體滋潤了我的靈魂。在這里有生我養我的父母,有教給我知識的老師,有我兒時玩耍的伙伴。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種安全感,這里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這里無法與城市的繁榮相比,但是,我愛這里,愛這里的一切,愛這片養育我的土地。
家鄉的土地是我的伙伴,兒時的樂園。兒時的我,對這片土地是多么的熟悉和親切啊,曾使我陶醉在這片土地里,盡情地玩耍、放縱自己。雨天過后,捧起被雨淋濕的泥土,做著小泥人和各種小動物,放在太陽底下曬干,拿著玩。漸漸長大后,我曾深翻過這片土地,也曾赤著腳丫子踏過這片剛剛耕翻過的土地,腳下是那樣的踏實和親切,我曾抓起一把泥土放到鼻翼,散發著泥土的芳香,我感受到的是對家鄉土地的美好遐想。
盡管歲月總是在不停的流逝,但這片土地卻不會流逝,這片土地見證了一切。蘇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看了一遍又一遍,蘇元的路和橋走了一遍又一遍,記憶中家鄉的面貌也一次次的更新著。在這幾十年,家鄉陪伴著我成長,我漸漸地長大,家鄉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童年,一去不復返,它留給我的是家鄉舊時的模樣。記憶中的家鄉地處偏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滿目瘡痍,昔日的道路泥濘不堪,坑坑洼洼的。道路的兩旁雜草叢生,顯得十分冷清荒蕪。大家很少外出,生活在封閉的世界里。一間間小瓦房,刮風下雨,日曬雨淋讓其看著更加破舊、冷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沐浴著精準扶貧的春風,蘇元迎來了快速發展,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也有幸于2015年到蘇元鎮政府報到參加工作,以一名扶貧干部的身份親歷、參與、見證著蘇元的發展變化。兒時上學時走了無數遍的泥濘小道已經變成了寬闊的水泥公路,通往各處耕地的機耕道路也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祖祖輩輩最艱難的飲水也通到了家家戶戶。曾經破舊的校舍也改建成了明亮干凈的校舍,學生娃娃每餐也能享受到免費的營養餐。曾經道路兩旁的雜草、垃圾已被清除并栽上了漂亮的行道樹。曾經父老鄉親的小瓦房通過危房改造和拆危治亂也變成了一幢幢的新平房。
這幾年是蘇元發展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從解決基本溫飽到吃穿不愁,從交通閉塞到內聯外暢,從產業匱乏到百業競興,貧困群眾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和鄉村基礎條件、社會事業、發展動能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家鄉的土地,是家鄉父老鄉親腳踏實地的沃土;家鄉的土地,是游子們時刻裝在心里的熱土。寫到這里,我頓然覺得,我不僅深愛著家鄉這片土地,我更對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努力奮斗的人充滿深深的敬意!
在這,我們茁壯成長。
在這,我們奮發向上。
在這,我們書寫人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