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漳縣訊 近年來,漳縣三岔鎮黨委、政府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齊心協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大力解決各類難點堵點,改善移風易俗,抵制高價彩禮,提升群眾滿意度,逐步構建鄉風文明新鄉村。
移風易俗推進鄉風文明。三岔鎮把選樹典型作為強化示范引領、助推移風易俗的有效抓手,通過調查摸底、樹立典型、廣泛宣傳,在全鎮營造了人人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對全鎮鄉賢能人、風水先生、紅娘、紅白事主事人等進行詳細摸底登記,建立了工作臺賬,對排摸出的67人,在年初組織進行了專題培訓,通過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有效遏制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等陳規陋習。定期評選表彰移風易俗工作中的先進典型,樹立移風易俗標桿,并在“三岔鎮”微信公眾號進行報道,深受群眾好評。今年上半年評選出“最美庭院”家庭6戶、五星級文明戶5戶、“好婆婆、好媳婦”8人、鄉村振興示范戶4戶、“三岔好人”2人。今年“5·1”前舉辦了三岔鎮“精神文明建設及移風易俗”主題征文比賽,收到社會各界參賽作品68件,并在三岔鎮微信公眾號開設征文比賽優秀作品專欄,獎獲獎的6件作品進行展播,并將獲獎的優秀選手和優秀文藝作品納入文明實踐宣講團,在全鎮進行巡回宣講。今年6月以全鎮真實人物為原型,拍攝了移風易俗微電影“幸福不是彩禮”,在多個媒體平臺上進行展播,得到群眾一致好評。群眾自主自愿簽訂抵制高價彩禮承諾書8000多份。采用“線上+線下”的模式,全鎮共報備紅白事68起。
繁榮文藝助推精神文明。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拓寬學習平臺,三岔鎮利用農家書屋、紅色教育講堂、新媒體線上宣傳等,深入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實現黨的創新理論在農村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建立完善了全鎮民間藝人、文藝骨干、社會表演、戶外運動等團體,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圍繞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和二十大精神創作文藝作品,匯編和整理了《三岔嗩吶》《三岔社火曲》和《三岔民間傳說故事集》等地方特色文化書籍,創作了《上花轎》《我想對你說》等移風易俗和鄉村振興題材的秧歌劇本4本。精心推出《黨把恩情送農村》等優秀社火節目,收集民間秧歌詞曲40多首,編撰成書,組織民間藝人、文藝骨干和體育隊開展文藝活動4次。全鎮12個農家書屋通過“講一個紅色故事、讀一本黨史書籍、唱一首紅色歌曲、組織一場紅色演講會”等多措并舉“悅”書香,打造紅色“加油站”。
文旅發展促產業振興。堅持推動產業發展與鄉村治理融合互促,立足于“一河兩帶”,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各方項目資金,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內引外聯,引進三岔鎮食用菌產業園。目前,全鎮食用菌產業基地面積達720多畝,年產木耳50萬斤,帶動全縣7個鄉鎮8個村發展食用菌產業,年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建成甜黃瓜、蘆筍、辣椒等蔬菜種植基地3000畝、設施大棚45座。黃芪、黨參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500多畝,產量達到1萬多噸,產值1000多萬元。實現“農業園區化,產業規模化,農旅一體化”的發展。以吳家門、瓦舍溝、王家門、黃土坡等村為試驗基地種植萬壽菊形成特色“花田”產業,實現“農旅”“文旅”融合發展。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吳家門村探索打造“五巷兩場一泉一站臺”的整體格局,把生態環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到鄉村旅游發展上來。依托“古十景”講好三岔故事,為美麗三岔、文明三岔賦予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動能。通過“黨建+鄉村旅游”,著力打造以“昨園”為核心,九居谷和神龍谷為兩翼的鄉村旅游新格局,實現“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景、一鎮一品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