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渭源訊(栗金枝報道)“馬鈴薯要補幾次苗呀?”“種馬鈴薯用白色地膜還是黑色地膜好?”這是渭源鄉親們在培訓課堂上拋出的問題。
7月6日,渭源縣舉辦的2021年高素質農民培育暨種養加能手培訓班在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渭源縣騰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舉辦。
培訓現場,原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我省2009年科技功臣、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王一航研究員正在講課。從馬鈴薯脫毒種薯的概念到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再到脫毒種薯的主要特性、脫毒種薯繁育技術要點,從理論知識到種植要點,王一航將自己的畢生所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給種植馬鈴薯的農民們。
作為一個熱愛土地,愛好農學的科技工作者,他在培訓課堂上,一講就是兩個小時的滿滿“干貨”。對于渭源來說,王一航研究員有著特殊的感情。參加工作后,王一航研究員在省農科院渭源會川馬鈴薯育種站一呆就是幾十年,為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多年來,鄉親們都親切的叫他“王科學”。是他不僅讓鄉親們在困難的年代填飽了肚子,還讓鄉親們在小康路上學會了種“致富薯”。
“我就是渭源人,我在渭源研究了很多年的馬鈴薯,在這片土地上培育出‘隴薯3號’等多個品種。農民們掌握更多的種植技術,種出來的洋芋就更大更好,賣的價格也更高。為家鄉做力所能及的事,我義不容辭。”王一航在課堂上這樣說。
他用一生的經歷闡述了他的心聲。曾在他主管下,甘肅省農科院會川馬鈴薯育種站,成為馬鈴薯新品種與新技術的輻射擴散中心。在該站長期的帶動下,渭源縣成為聞名全國的“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70位來自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農民代表們聚精會神,害怕錯過一個知識點,不時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科學的種植方式。
“現在種洋芋必須要學習科學的方式,靠天吃飯用土辦法產量實在是太低了,比如王老說種下去要補苗10次,我們以前根本不會補那么多次的,所以產量自然就低了”蓮峰鎮元明村的農民王小麗說。
早上的課程結束后,下午王一航帶領培訓班的農民們來到渭源縣五竹馬鈴薯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參觀學習。
看到實驗室里培育的脫毒種苗,大家更加理解了王老師說的脫毒種苗的培育大幅度提高了馬鈴薯產量與品質,植株水分代謝旺盛,抗高溫、干旱的能力較強,明顯提高了抗逆性。“科研人員花了那么多心思培育出來的肯定比我們隨便種的要好呀。”大家互相交流著。
防蟲溫、網室繁殖的微型薯原原種葉片翠綠鮮嫩、長勢正好,棚外的種薯已經開出了小花。“隴薯3號淀粉含量是最高的,還有很多優良的品種,無論大家需要大批量的種薯還是僅要一麻袋的量,都可以提前預定,我們的種薯種出的馬鈴薯不好,給大家承諾賠償。” 五竹馬鈴薯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劉永紅對王老指導培育的種薯有十足的信心,因為自2017年合作社成立以來,他們的種薯就受到廣大農民的一致好評。
渭源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霞說:“要發展現代農業,僅僅有強烈的熱情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具備一定的能力。今天參加培訓的農民們都是經過各鄉鎮推薦,都有著勤勞純樸的特點和發家致富的愿望,也是有一定基礎的,通過王老一番深入淺出、條分縷析的講解,希望能幫助廣大種植戶用科學的方法種植馬鈴薯,提高農作物產量,提升農民收入,為我縣的農業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