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漳縣訊 為了增強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今年來,定西市漳縣鹽井鎮通過議題收集、議題確定、議前調研、協商議事、公開公示、跟蹤落實六步議事法,把解決群眾訴求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不斷推進村級協商議事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讓協商議事成為黨群聯系的好橋梁、百姓說話的好平臺。
鹽井鎮通過群眾反饋、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圍繞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工作開展了協商議事活動。通過協商議事,引導全鎮廣大干部群眾傳承良好家風,培育文明新風。
一是圍繞價值培育,健全制度抓常態。結合鹽井鎮實際,健全完善工作機制,激發自治組織活力,樹立正確婚戀觀,推動移風易俗走深走實。建立剛性約束制度。成立由黨委(村)書記為組長的鎮村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鹽井鎮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培養文明鄉風攻堅年行動方案》,明確了紅白事彩禮、酒席、禮金等指導標準,為全鎮持續開展移風易俗提供了指導依據。建強基層自治組織。督促指導全鎮11個村修訂完善與推進移風易俗相契合的村規民約,把拒絕高價彩禮、控制酒席規模等納入管理范疇,明確“什么事可辦”“什么事不可辦”“什么事在什么范圍辦”,推動紅事“一個紅包、一個祝!,白事“一碗燴菜、一個花圈”成為常態。使村規民約從“選擇性遵守”變為“強制性約束”。樹立鮮明價值導向。進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廣泛吸納老教師、老干部、老鄉賢等“五老”人士參與,依托基層道德講堂,針對村民、青少年、老齡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大力開展公民道德、文明禮儀培訓,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共育文明鄉風。邀請風水先生、紅娘,紅白理事會總管參加鄉賢能人座談會,號召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推進移風易俗。通過帶動,紅事由原先的5天降為2天,白事由10天降為5天。并鼓勵全鎮青年參加婚戀交友聯誼會、集體婚禮等活動,累計參與青年200余人,為推進婚俗改革注入了源動力。
二是圍繞示范引領,教育引導樹標桿。以“學有榜樣、行有楷模、趕有目標”為導向,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全面形成工作合力。強化干部帶動。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全鎮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宣傳移風易俗各項政策規定和要求,積極引導和勸阻家庭成員、親屬自覺抵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等行為,為群眾帶好頭。通過干部‘帶’群眾,先進‘帶’后進的宣傳模式,全鎮群眾全覆蓋簽訂了“移風易俗”承諾書。各村黨組織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60余次,懸掛標語80余幅、制作展板100余張,墻繪30余幅,形成移風易俗黨員先行的良好氛圍。強化宣傳引導。充分運用微信公眾號,及時宣傳報道移風易俗工作及先進典型事例,《家鄉的年味》被CCTV2、央視網同步直播。同時,各村充分利用微信群、鄉村喇叭、墻體繪畫、張貼倡議書等群眾易于接受的宣傳陣地,廣泛宣傳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的典型事跡,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形成弘揚新風正氣的良好風尚。強化褒揚激勵。各村建立“紅黑榜”制度,選樹典型,樹立榜樣標桿。廣泛開展最美家庭、美麗庭院、優秀志愿者、好兒媳等評選活動,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優秀志愿者、好兒媳等系列人物50名,最美家庭20戶,美麗庭院56戶。
三是圍繞文明實踐,規范管理優服務。不斷在健全組織體系、統籌整合資源、做優服務項目、推動移風易俗等方面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突出“強”字夯基礎。高標準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個、實踐站11個,實踐廣場8個,統籌聯動組建志愿服務隊伍65支,招募注冊志愿者3600余名。常態化開展“鄰里互助”“弘揚孝老愛親”等志愿服務活動,為困難群眾提供助耕幫扶、技術指導等志愿服務,全鎮已評選優秀志愿者36名。突出“實”字塑品牌。20余名志愿者參與,組建了“移風易俗快板宣傳隊”,創排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作品,采取“接地氣”“說土話”的手法,讓老百姓演身邊人、說自家事,引導群眾爭做文明新風尚的倡導者、傳播者和踐行者。突出“常”字搭載體。探索推行“包街包巷”責任制,將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納入網格員考核內容。組織轄區群眾深入開展環境美化、設施管護、宣傳引導等志愿服務活動100余場次,切實營造了“文明創建、人人參與”的濃厚社會氛圍。
四是圍繞文明創建,創新載體展形象。不斷突出功能完善,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全面提升群眾文明素質和鎮村文明程度。抓點帶面促提升。先后打造汪家莊村、杜家莊村等鄉村示范村,為摒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做示范、樹標桿,切實推動全鎮移風易俗工作取得新突破。選樹培育促文明。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截至目前,創建全國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村1個,縣級文明村6個,文明戶33戶。宣教融合促鄉風。充分發揮“鄉村舞臺”受眾面廣、參與人數多和群眾易于接受的優勢,組織廣大文藝志愿者組建成立文藝演出隊20余支,利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日民俗和文體娛樂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