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溝,阿勒泰獨有的美景
——文\馬曉春
“你可曾來康樂做過客,那兒的石頭會唱歌,你可曾來康樂做過客,我從油菜花飄香的田野飛過,我放飛彩霞滿天的云朵,我醉倒在太子山邊的村落,深情唱著竹子溝的歌,我忘不了你啊,你也忘不了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這首歌里,邂逅了辛棄疾祖籍地竹子溝的阿勒泰之美。
從八松鄉藥水峽乘車進入色彩斑斕、遠山含黛的云端絲路旅游大通道,只見雪山、草甸、森林、河流、農田被金絲帶串聯……站在觀景臺上遠望,鳴鹿水庫恰似一面面鏡子鑲嵌在萬頃碧波之間。穿過鳴鹿鄉拔子溝村,朝著太子山脈白石山深處走去,便到達了森林、草山覆蓋率達95%的3A級竹子溝景區。
景區海拔2300多米,地形地貌獨特,植物資源豐富,夏日平均氣溫不過23℃,草坡、陰坡、半陰坡多為天然林和人工林,接壤處有3000畝左右山花爛漫的高山草甸。放眼望去,綠草山丘、茂林、小橋流水,駿馬馳騁、牛羊成群,如詩如畫的美景映入眼簾。排隊坐上電瓶車,行駛在綠茵草地間一條條橙色、綠色的硬化便道上,迎面一陣夏風緩緩吹來,露營地、滑草區、花海區、松林生態區、休閑竹屋及水溪水趣、水磨水車等盡收眼底。
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按司春之神東方青帝的約定,竹子應遵守青帝之意,一生只能開一次花,開花之時也就是它的死亡之期。有一年秋,東方青帝受司秋之神西方白帝之邀,西游赴會,行至竹子溝上空,時值深秋,見被譽為“花中四君子”的竹子竟然不守約定,違背青帝旨意,私自開花,青帝大怒,怨其失信,有辱君子之風,便揮指一彈,一道黑光乍現,竹林頓時枯萎,從此竹子溝便沒有了竹子。其實,當時,竹子看到金秋時節,此地百姓五谷豐登,安居樂業,萬姓臚歡,共慶豐收,忍不住心中喜悅,頓時心花怒放,異常興奮,就破例在這百花凋謝的金秋時節欣然開花,誰知無端遭此橫禍,永遠地枯萎在這塊幽美的山谷之中了。從此,那片美麗的竹林便消失殆盡,如今,再也看不到那片與民同歡的竹林了,縱然沒有了竹子,鄉民感懷竹子的名節,依然親切地稱為竹子溝。
左側山坡成片的森林光影斑駁,雪山藍天、流水潺潺……太美了,我決定徒步品味峽山溪水和萬頃綠園,享受大自然美妙的視覺盛宴。穿行于造型獨特的人工湖邊,那波光粼粼的湖心,映襯著藍天白云。蜿蜒曲折、水清如鏡的溪流通往溝內,潺潺流淌聲悅耳,碧波蕩漾映天光。造型各異的小橋與水面上的倒影相互交錯,古樸的水磨坊石砌墻面上爬滿了青苔,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聽聞每周六傍晚,在人工湖邊旁邊稻草人造型的舞臺上舉辦充滿鄉村激情的音樂會,將現代音樂融入旖旎的自然景觀,用美景和歌聲治愈疲憊的身心。兒童樂園鑲嵌在河岸與綠蔭之間,玩滑梯的、蕩秋千的、跳蹦蹦床的,還有嬉溪水的、捉蝴蝶的孩子們的笑聲不斷。我也像孩子般蕩起了秋千,在晃動中回味兒時的快樂。露營品茶閑聊的、吃火鍋燒烤的,人們傾聽著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著心靈的放松。
忽然,一道亮色映入眼簾,異國藍眸金發的深邃美女,出現在竹子溝小吃攤前。英語里夾雜著含混的漢語,散發著中東特有的氣息。是她!從埃及遠嫁到康樂的胡魯德,竹子溝的宣傳者,引得游客紛紛駐足。竹子溝里不見一根竹子,卻有洋媳婦帶火旅游這般奇事。她是竹子溝里的丁香姑娘,說笑間治愈了游人的疲意,使靈魂得以在安歇,為這幅迷人的山水畫卷,添上了極為美妙的一筆。
右側那遼闊的草山宛如一塊由天工織就的巨大綠色毛毯,行走其上,那種柔軟且富有彈性的感覺美妙至極。在綠草與藍天的相接之處,牛羊相互追逐嬉戲,處處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斜戴著草帽的稻草人屹立于草山之中,以一種奇異的生命力展現出獨特的美感。竹子溝如同丁香般的姑娘們策馬馳騁于綠油油的草甸之上,在廣袤的大自然里感受陽光與空氣的潤澤和溫暖,一幅壯美獨秀的高原牧場圖便展現在眼前。五彩斑斕的云霞,似乎讓人覺得在一呼一吸間就能觸碰到天空的盡頭。山巒云霧迷蒙,小溪流水淙淙…… 由各種顏色構成的素材,使你仿若置身于一個龐大的、充滿生機的調色板之中。
放眼之處盡是夢境,回眸之際怦然心醉。各種各樣無名的花兒在其間盛開,廣闊的草甸上牛羊悠然自得,駿馬肆意撒歡。人與自然于此完美交融,用心去體會,能看到諸多事物,產生諸多想法……從此,香巴拉不再遙遠,花兒故鄉就在眼前。“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躺在青山綠水間,深吸一口這綠野清風,仰望皚皚雪山,用心聆聽自然的音符,愜意地盡享大自然美妙的視覺盛宴!
竹子溝是甘肅的“新疆阿勒泰”,是草原與森林相逢之所。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男人的雄姿英發、女人的嫵媚多情,以及與天地融合而成的壯美畫卷。人間為何物?不過是在風月的懷抱里,覓得一方心靈的凈土,使心靈得到治愈,讓靈魂得以棲息,令生命得以綻放。
作者簡介
馬曉春,東鄉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方志出版社志鑒編纂專家,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西藏拉薩市作家協會會員,臨夏州文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臨夏州作家協會理事,《暮雪詩刊》執行主編,《詩文化》簽約作家,康樂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原主任,康樂縣作家協會主席。
先后在中國作家庫、中詩網、學習強國、《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民主協商報》《民族日報》、中國文化旅游網、《甘肅詩歌》《拉薩河》《甘肅文史》《甘肅史志》等,發表散文、詩歌、新聞93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詩歌獲“魅力臨夏·良恒杯”全國少數民族散文大賽優秀獎,“遵義杯”中國最美游記第五屆文學大賽作品獎,吉林市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大賽優秀獎,第二至第四屆“六世情歌杯”倉央嘉措國際詩歌倉央體優秀詩人獎和實力詩人獎。主編《康樂縣志(1986--2005)》《康樂年鑒》8部,編輯《稼軒祖籍 人文康樂--2023辛棄疾學術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等,編審志書年鑒和行業志鑒15部。 著有《劃過指尖的流年》等詩文集4部,主編《康樂》刊物8期。作品入選《炊煙飄過的記憶》《再論中國花兒》《甘肅歷史學術研究論叢》《流年絮語.當代唯美作品選》《花兒藝術人生》《河州記憶》《印象臨夏》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