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崇信訊(通訊員:王鵬鵬)初秋,天高云淡,走進崇信縣錦屏鎮姚洼村,一幢幢紅瓦白墻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田野山間,一條條平整干凈的小道像幸福的鏈條肆意延展,每個人都沉浸在秋收的喜悅之中。
就在10年前,姚洼村可是錦屏鎮3個貧困村里最窮的一個。全村143戶人家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超過了八成。村里每年只有嫁出去的女兒,卻沒有娶進來的媳婦。回想起過去,今年82歲的關浩杰老漢擺擺手說道:“像現在這樣的好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啊!
“村民搬到了新房里,紅牛拴進了窯洞里”。說起這些年的變化,村主任黃建文感慨不已:“一切都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和發展窯洞養牛產業。”
2014年,精準扶貧拉開大幕,全縣15個貧困村,各項政策資金優先給予傾斜。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是姚洼村這場脫貧“摘帽”行動的先決條件。整村推進、易地搬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項目資金在2016年全部落實,還集中對25戶群眾實施了整體搬遷,45戶群眾進行危房改造,建起了文化廣場,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2017年,在縣上、鎮上的大力支持下,姚洼村建成了全縣首個窯洞養;,并成立了紅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崇信縣伊順祥牛業公司簽約,投放基礎母牛50頭,按照“寄繁代養”的模式,利用廢棄窯洞發展紅牛產業,拓展群眾增收門路。
隨著全縣加速推進紅牛全產業鏈開發,扶持紅牛產業向“種養加銷一體化”方向發展,姚洼村又迎來了新的政策機遇,今年,村里在原有20孔窯洞養牛的基礎上,又維修改造60孔老舊窯洞,完善了養殖小區內各項基礎設施,擴大了合作社養殖規模,為進一步帶動群眾發展紅牛產業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黃萬全今年64歲,全家只有他1人。自打村里的窯洞養;亟ǔ珊,他與合作社簽訂領養協議,領了頭牛犢自己喂養。半年后牛犢被基地稱重購回,他賺了4800元。老黃高興地說:“有合作社的人提供技術指導,銷售又不用愁,今后我年年都要領養牛犢。”
今年57歲的張義生,是姚洼村最早養牛的村民之一。從最初的1頭耕地牛,發展到現在的15頭產業牛,一家5口,靠養殖紅牛脫了貧、致了富,今年還買上了小汽車。“養一頭牛能補1000元,現在脫貧不脫政策,我們還能繼續享受政府的支持。”言語間,老張很知足。
從昔日的貧困小山村到現在的牛產業發展大村,在姚洼村的10年里,像黃萬全、張義生這樣通過發展養牛產業富起來的人不在少數。姚洼村也從10年前的30多頭牛發展到如今的300多頭,養牛收入也從2013年初的1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0萬元左右,增長了10倍。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