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兩當縣張家鄉:“四輪驅動”蹚出全域有機發展新路子

時間:2025-08-30 01:06:2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兩當訊(通訊員:王博)今年以來,兩當縣張家鄉按照縣委、縣政府一號文件精神,中共兩當縣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決議精神,錨定“紅色傳承、全域有機、城鄉融合、福壽康養”四大主攻方向,立足鄉情實際,堅定農業優先型、文旅賦能型發展定位,積極探索“全域有機”農業發展方向,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有機種植的實踐中蹚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新路子。

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構建有機農業體系圖譜。堅持把發展有機產業作為核心,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符合張家鄉有機產業發展體系。一是鄉黨委、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及座談會,成立全域有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時間節點,制定各村發展計劃,確保工作有序推進。二是鄉村兩級干部通過民事直說會、入戶走訪等形式,進一步宣傳兩當縣張家鄉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讓大家認識到有機農業的市場潛力,營造全面參與的良好氛圍。三是組織鄉村干部、合作社負責人、種養大戶開展有機農業技術培訓,涵蓋土壤改良、有機肥使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內容。同時,組織部分村干部和產業帶頭人赴兄弟鄉鎮考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通過調研學習,并結合農戶產業發展意愿,兩當縣張家鄉重點打造有機食用菌、核桃、花椒、中藥材、林草雞等特色品牌。

nEO_IMG_圖片6.jpg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激發有機農業發展活力。堅持多方式多技術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發展,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在要素組合上搭配最優生產關系。一是酵素賦能,改良土壤。針對傳統化肥農藥化學添加劑含量高,有機肥價格高,生產成本大的難題,鄉村干部通過學習借鑒山西靈丘縣農用酵素生產技藝法,結合實際環境,利用油渣、雜草、瓜果蔬菜等廢棄物制作環保酵素,以期達到低成本持續改良土壤,破解傳統種植瓶頸。二是生態堆肥,變廢為寶。根據堆肥的原理、優勢以及操作要點,兩當縣張家鄉以豬糞、雞糞、雜草等天然原料作為基礎,嚴格按照堆肥材料的科學配比、堆體的搭建以及翻堆等關鍵步驟操作。通過對堆肥過程中的溫度、濕度等因素的精準控制,確保堆肥在高溫環境下有效殺滅病菌、蟲卵和雜草種子,轉化為優質的有機肥料。經過深度發酵成熟的有機肥、土壤修復劑可因地制宜持續培肥土壤、改良土壤,減少農藥用量、減少化肥用量,促進農業生產循環、降本提質增效,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進度條,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0:45

00:45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暢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video 標簽

繼續觀看

張家鄉:“四輪驅動”蹚出全域有機發展新路子

觀看更多

原創

,

張家鄉:“四輪驅動”蹚出全域有機發展新路子

隴南兩當張家鄉已關注

分享點贊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評論

視頻詳情

以生態環境為支撐,提升有機農業生產品質。堅持把生態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全過程,根據GB/T 19630-2019規定,在轉換期內嚴格禁用合成化肥農藥,從源頭阻斷土壤、水源、空氣的化學污染源,合理設置緩沖帶,有效防止農業面源污染擴散。一是林菌共育,點綠成金。在張家鄉的生態林區,一朵朵圓潤飽滿的黑木耳正悄然探出頭,這里的林冠為菌類生長提供了天然的“遮陽棚”和“保濕罩”,有效降低了夏季高溫和強光直射對菌菇的傷害,而菌菇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基質,如木屑腐爛后,又能反哺林地,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林木生長,提升了森林的生態功能和固碳能力形成“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綠色循環。二是多措并舉,加速轉換。在張家鄉有機農業種植示范點,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有效防止土壤板結,為作物根系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農用酵素為土壤增添碳、氫、氧、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及氨基酸、維生素等有機物質,能為作物提供全面營養,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采用“防蟲網+粘蟲板+天敵昆蟲”的綜合生物防控,降低核桃、花椒樹病蟲害發生率,確保有機農產品品質穩定提升。

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增強有機農業市場競爭力。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強品牌培育和宣傳推廣,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兩當縣張家鄉立足“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體系,建成并投入使用太渠村烘干加工車間,積極申報有機認證,打造“有機木耳”“有機核桃”等特色品牌,通過品牌溢價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下一步,兩當縣張家鄉將探索“有機+”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集生產示范、生態觀光、科普研學、有機農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進一步拓寬產業發展路徑,助力鄉村振興。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