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黃驪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產業發展如何更好地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收”?武都區探索出了一條以發展油橄欖特色農業產業,種植“生態致富樹”的路子。
初秋季節,走進武都區兩水鎮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一排排油橄欖樹挺拔茁壯、碩果累累,郁郁蔥蔥的枝葉隨風搖曳,展現出了一幅喜獲豐收的生態之美畫卷。
為更好的發展油橄欖產業,兩水鎮充分發揮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鼓勵群眾通過扦插等方式,大力培育資源庫實驗成功的良種幼苗,建立了育苗、栽培、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油橄欖產業發展體系,油橄欖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目前,全鎮培育油橄欖幼苗的能人大戶共36家、現存60公分以下幼苗約850萬株、60公分以上幼苗約300萬珠。
“我們培育的幼苗都是經過反復試驗的,掛果率和出油率都很高,在向區內銷售的基礎上,還向云南、四川等地銷售。如今,橄欖樹種起來了,收入上去了,我們的生態也好起來了。”杜家溝村育苗大戶張云高興地說。
同時,兩水鎮不斷強化科技支撐和基礎建設,修建硬化產業路3.5公里、鋪設灌溉管道2.5公里、修建山地單軌運輸軌道2300米、投放油橄欖采摘機20臺,有效提升基地和群眾日常管護、鮮果采摘工作效率。
“以前我們摘果子、澆水全靠人背驢馱,遇到下雨天路滑,地根本走不成。現在通過修建路,給我們提供采摘機,方便了很多。而且這里就像我們的后花園,天熱時來乘涼,風景真的很好。” 油橄欖種植大戶陳有才說。
油橄欖樹四季常青、枝干蒼勁有型,兩水鎮結合此特點,在現有橄欖系列產品基礎上,將掛果率較低的樹種修剪成盆景和城市綠化用樹。目前,共發展油橄欖盆景7000余珠,深受區內外消費者喜愛,極大地提升了產業附加值,有效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綠了荒山,富了口袋!一顆顆小果子成為鄉村振興的“生態致富樹”。據了解,兩水鎮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是全區最大的油橄欖種質“資源庫”,目前共收集萊星、阿爾伯薩拉等油橄欖種質資源100多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