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感覺一切都還好吧?”
“慢點,等下我給您測量一下體溫……”
“真是又給你添麻煩了,家里的農活都放著沒人人干,又過來測量體溫。”
這是2月27日,禮縣肖良鄉安子村村醫王育紅與返鄉村民王濤之間的對話。
王育紅是安子村的一名村醫,自疫情發生后,他比往常更加忙碌了,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有時候顧不上吃早飯就要戴上口罩、拿上體溫計、消毒液趕到村里的返鄉人員家中測量體溫,做隨訪,完了又要去執勤點值班,雖然工作量大,但他從來沒有怨言。
“育紅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他人脾氣好,平時又親近人,這幾年看病技術也有長進,大家都相信他,現在真是咱們村的‘健康使者’了。”禮縣肖良鄉安子村村民王大爺說。
肖良鄉地處禮縣“下四區”,立地條件較差,全鄉外出務工人員相對較多,自疫情發生以來,該鄉為了確保每一位返鄉居家隔離觀察人員的安全,按照網格化管理“四盯一”模式,對所有外出返鄉人員進行跟蹤體溫監測,積極做好疫情防控的相關政策宣傳工作。
該鄉桃林村地處S309線西禮交界地域,疫情發生后,該村村醫張繼鋒第一時間同鄉政府、衛生院及村干部在西禮大橋搭建帳篷,設立疫情監測點。對于經歷了2003年非典他來說,他明顯意識到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因過年期間無處購買消毒器具,張繼鋒便拿出自家噴霧器進行對周圍消毒。
1月22日,村里返回了兩名武漢返鄉人員,張繼鋒及時聯系并添加微信,建立群防群控微信群,對其進行24小時重點監測。每天清晨他都要入戶隨訪、消毒、登記,做完這些還要到監測點值班。村民張某在武漢返鄉后第六天出現發熱,張繼鋒在報告當地黨委政府疫情防控指揮部后,給患者送去體溫計、消毒藥品。
“自己平時感冒也就是發熱,在無其它不適,因此次疫情在武漢,自己又是從武漢回來的,他的到來對全家人的情緒造成了一定影響,都是村醫張繼峰幫忙安撫家人情緒,并配衛生院開展會診病情,指導用藥,讓的恢復的這么快。”張某說。
今年70多歲的王居書是肖良鄉石坪村的一名黨員,也是當地有名的老赤腳醫生,此次疫情期間,他幫助兒子、現任該村村醫的王永兵,和孫子王文升,父子孫三輩人24小時堅守在肖良鄉與三峪鄉之間的鄉級疫情防控地一線。在得知本村有一名浙江義烏返回的大學生后,王居書主動要求前往,每天為這名大學生進行測量體溫,居家消毒。
“我都70多歲的人了,為了大家更早的打贏這場阻擊戰,現在也沒有啥好怕的,就算是我搭上這條老命,也不后悔的。”王居書老人笑著說。他的話說的實在,也很溫暖,體現的是一名老共產黨員在困難面前的責任擔當。
在禮縣疫情防控期間,正是有著無數像王育紅、張繼鋒、王居書一家三代這樣默默奮戰在一線的基層鄉村醫護人員,守護著當地父老鄉親的生命健康安全。一件白大褂、一支體溫計、一只口罩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當村民說感激他們的話時,他們總會說,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只要大家平安健康,我們再苦再累也值了。
通聯:禮縣融媒體中心 王書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