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探索貧困山區的旅游脫貧之路
中國甘肅在線訊 據隴南日報報道走進隴南,放眼望去,蒼翠的山巒綿延起伏,清一色的白墻黛瓦,高低錯落,在蒼翠的山色映照下,盡顯溫婉雋永。初秋的隴南,美得讓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隴南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搶抓美麗新農村建設機遇,整合資源,探索創新,對農村實施景區化建設,特別是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通過示范帶動全市鄉村旅游快速發展,不僅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農民就業率,切實把“風景”變成了“產業”、將“美麗”轉化成了“生產力”。
8月15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我市鄉村旅游發展,一時間,鄉村旅游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隴南地處甘、陜、川交界地帶,境內生物資源薈萃,是生態完美的綠色走廊,曾被李四光譽為“復雜的寶貝地帶”。加之人文歷史悠久,自然風光多樣,奇山秀水、多元文化、民俗風情共同構成了隴南的獨特底蘊,也造就了其得天獨厚的旅游優勢。
時間回到三年前,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隴南觀摩項目建設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在奮力推進轉型跨越發展的同時,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功夫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隴南的生態條件無疑具有高品質。”市委書記孫雪濤說道。
從這個認識出發,我市把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寫入發展戰略,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433”發展戰略,確立了“把隴南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要快速推進,在綠色發展上走出新路子”的發展路徑。
圍繞這一理念,隴南不斷深化、細化綠色發展理念、路徑、制度、保障。近年來,隴南立足全市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深化實施“433”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旅游富民工程,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著力打造了一批生態、文化、養生、休閑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示范村,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區旅游脫貧之路。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隴南緊抓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放棄大拆大建的傳統對接模式,堅持以“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方式,在有限時間內集中力量突破、補齊短板制約,真正地把“風景”變成了“產業”、將“美麗”轉化成了“生產力”。
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良好的生態資源吸引了各方游客紛至沓來。廣大山區的老百姓實現了從以前翻山越嶺、汗流浹背砍樹賣樹,到現在坐在家門口賣風景、賣生態的華麗轉身,從綠色發展中獲得了真金白銀的好處。
據統計,1-7月份,全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數369.2萬人,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7.38億元。
王利娜是西和晚霞湖景區香榭苑農家樂的老板,四年前,她發現晚霞湖風景區發展越來越好,就與家人商量租下了晚霞湖旁邊的一棟房子開起了農家樂。
“這兩年來,游客最多的時候差不多都集中在乞巧女兒節前后。”王利娜說,在這段時間里,他們一天差不多能接待十五六桌,最高的時候一天能收入4000元左右。
“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選擇發展旅游這條路是正確的,這幾年尤其是在乞巧女兒節期間,每天的游客都很多,我家的農家樂基本都是客滿。”王利娜笑著說,現在高速通了,周末來的外地游客也比較多,相信她的生意還會越做越好。
如今,鄉村旅游已成為隴南綠色發展的一大名片。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40個,國家鄉村旅游模范村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3個、省級旅游扶貧試點村12個;建成標準化農家客棧505家、床位5020張,有農家樂1130戶,其中星級農家樂36戶,帶動就業9040人。
山清水秀鄉村美,處處都是風景區。漫步隴南的鄉間田野,一排排白墻青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地掩映在紅花綠樹之中,與漫山遍野翠綠樹木交相輝映……相信眼前這一幅幅亮麗的生態美景將成為隴南人民永恒的財富,代代相傳。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