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科技頻道 > 會議.活動

請不要“熔斷”中國互聯網金融

時間:2016-05-07 21:49:2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最近拜訪了臺灣金融界的前輩,現東吳大學教授,臺灣前“行政院長”陳沖先生,有幸拜讀他關于金融的著作《法國狼和貓頭鷹》,書中一個案例引人深思。

  2004年12月,鑒于美國對沖基金發展迅猛而又不受太多監管,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Exchange Commission), 援引《Investment Advisors Act》投資顧問法案,出臺監管法規,要求對沖基金經理14個月限期內,到SEC注冊登記,以強化對對沖基金管理從而達到保護投資人的目的。至2006年2月期限快到時,有近千個對沖基金經理已經注冊登記。然而,有個叫Philip Goldstein的對沖基金經理不服規定,起訴并把SEC告上法院。法院最后判決SEC敗訴,因為SEC不恰當的解釋并擴大投資人范圍,從而錯誤的把對沖基金的高凈值客戶納入普通投資者的保護條款。最終SEC撤銷該法規。

  從這個案件看出, 在美國,被監管者和監管者并不是一味的一邊倒,中間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司法機關,監管者只是法律法規的執行者,司法機關是用來解釋法律從而達到制衡監管者。美國企業家即使被監管越界侵權,還有訴諸法律這把尚方寶劍。然而,因為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因素,中國企業家遠沒有達到美國企業家這般待遇,前者挑戰起訴政府的案例并不多。

  雖然對中外監管者而言,他們如何管好別人和如何管好自己一樣的重要,但是在中國特殊國情下,監管者如何慎用監管權就越發變得突出。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這個新生領域,法律法規還在不斷完善中,監管機構大多時候身兼二職,即是法規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因此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舉足輕重。監管機關的任何一個決定或者一個指導意見,由于缺乏挑戰和制衡的力量因此影響效果深遠,往往左右許多的企業的生死存亡,甚至整個行業的興衰成敗。

 

  回顧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短短2年多發展歷史,無不體現監管者對行業的決定性影響力。從2013下半年到2015上半年, 中國互聯網金融從零開始迅猛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一個行業。該行業在提高效率、擴大覆蓋率、增加便利性、降低成本方面的成果全社會有目共睹。它的異軍突起,迫使傳統金融機構全面改革創新,實實在在為普惠金融做出巨大的貢獻。這樣傲人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政府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特別是“互聯網+”戰略,還和發展初期監管的寬容和精心呵護息息相關。

  然而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出問題。互聯網金融的主力軍P2P在快速發展壯大中,混進了一些害群之馬,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渾水摸魚,干違法犯罪的勾當。行業良莠不齊、好壞難分的矛盾,在2015年時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2015年11月e租寶涉及500億元人民幣、90萬投資人的非法集資詐騙事件的爆發,震驚了全社會。監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連續出臺一系列措施和規定:等待許久的銀監會關于對P2P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迅速出臺;幾個大城市叫停P2P甚至投資理財類企業的注冊;多地下令撤下所有P2P理財廣告,央視叫停所有P2P廣告宣傳;類金融企業掛牌新三板被叫停。

  在監管機構的影響下,整個社會對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的態度發生180度的巨變。多家銀行關閉第三方支付對P2P的接口;一些第三方支付限制或者取消和P2P的支付合作;信托、保險和基金等金融機構暫緩或者叫停和P2P企業的合作;本來對P2P興趣盎然的VC、PE等投資機構撤離或者觀望,一度非常活躍的P2P企業的一級市場融資活動戛然而止;新聞媒體鋪天蓋地報道行業負面新聞。

  連普通老百姓,都開始對互聯網金融甚至P2P產生巨大的懷疑和不信任。春節回老家過年和多年不見的朋友們聚會,多人席間談到P2P都一致認為這是一群騙子。這并不是個案,具有一定代表性。何時開始互聯網金融里的P2P從人人追捧變成過街老鼠了。究其原因,大多老百姓并不了解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什么是P2P,主要是看到新聞媒體特別是央視大篇幅報道e租寶事件,從而對整個行業產生了不信任,由此引發民眾從P2P平臺撤資。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行業,一下子從盛夏進入嚴冬,在監管、輿論、廣告宣傳、運營、客戶資金來源、融資上市等各個方面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業內哀鴻遍野。

  我是贊成對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加強監管,這并不是否定前期的寬松政策,它符合行業初期發展的需要。現在行業已經逐漸成熟并融入中國金融體系,而古往今來金融業從來都是強監管行業。尤其是金融加上互聯網,本身的傳播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因此更加需要加強規范和引導。但是如何行使監管權需要探討,切忌一刀切,一棍子打死,重回“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怪圈。

  中國的監管者有著別國監管者望塵莫及的權威和影響行業的能力,所以更加需要謹慎使用,不僅要有效且要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即合理又合法。例如,禁止P2P企業注冊,這是否侵犯合法企業應該有的注冊權利,是否會有一批更加創新,以后挑戰翼龍貸,陸金所和宜人貸等P2P龍頭企業的P2P后起之秀,一開始就被扼殺在搖籃里? 又如撤銷廣告,是否可以用行政手段簡單粗暴終止企業之間的廣告合同,讓大家不要遵守契約精神違背合同法?是否會造成合法P2P和廣告公司的巨大經濟損失,甚至引起正常運作的公司裁員和倒閉? 叫停新三板等資本市場運作,會不會讓嗷嗷待哺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突然斷奶,失去資本市場的支持,這個行業還能走多遠?最悲催的恐怕是一些已經收購殼公司做好上市掛牌準備的正當經營互聯網金融企業,他們何去何從?

  另一方面,監管政策的出臺,需要考慮到因參與者的不成熟而產生的政策執行效果的溢出效應。比如,年初股市“熔斷機制”,證監會的初衷是為了遏制股市波動過大過快進而保護投資者,可是事以愿違,股民并非成熟投資者,一熔斷就恐慌,相互踩踏直接把股市打成跌停休市收盤。

 

  同樣,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也是非常不成熟。央視給e租寶打廣告,并沒有義務承擔對其業務背書的責任,可是民眾看不明白,認準了政府支持就買,結果血本無歸。央視如今揭露e租寶案件,也不是否定整個P2P行業,可是老百姓不懂分辨,覺得P2P都是騙子,大量撤資。機構也是如此,由于擔心政策的強影響力,都選擇“見風使舵”,從錦上添花轉變成落井下石,罕見雪中送炭的。相信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者還是認可和支持這個行業,出臺這些措施是為了保護普通老百姓投資,為了讓行業更加健康發展,可是參與者的不成熟,對這些政策措施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很有可能把互聯網金融的“熔斷”一步步演變成互聯網金融的“跌停休市”。

  可以學習政府在對經濟調控的時候,不隨大流,像一個平衡器做逆周期操作,在大家都看好經濟開始過熱的時候,適當降溫潑冷水,在經濟開始下行衰退時,出臺措施刺激經濟。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也應該有這樣的平衡思維,用大智慧,把握好尺度小心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成長。希望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不走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熔斷跌停休市的老路。

  (作者系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責任編輯郵箱:tao.feng@ftchinese.com)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