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民俗藝術 > 民俗風情

玉壘鄉--文縣玉壘鄉歷史文化

時間:2015-11-17 09:09:2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玉壘境內古棧道處處皆是。文州郡守楊詩《題玉枕驛》曰:棧道險復險,客懷愁更愁。萬山俱絕壁,一水不通舟。

玉壘鄉

玉壘關為陰平古渡。1963年。甘川公路通車后,改設木船汽車渡口。1975年碧口水庫蓄水,公路改線于北岸,遷設輪機渡口于關頭壩。每年五至十月碧口電廠防汛泄洪,庫內水位下降,拖輪停渡,過往旅客行人只能乘小船過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壘關公路吊橋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車,歷時3年多,也稱關頭壩大橋,是一座加勁式桁架雙鏈式汽車吊橋,總投資870多萬元,全長212米,凈跨180米,橋面寬7.5米,自重1000噸,可供20噸重型汽車雙向行駛,在國內同類橋梁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條鋼鐵長龍騰空飛舞,使天塹變通途,對改善文縣交通狀況、促進外貿出口、旅游起著重大作用。境內的玉壘坪鐵索橋,也是白龍江上最大的鐵索橋之一。

經濟發展

玉壘鄉堅持"穩定農業,發展經濟,夯實基礎,科技興農,保持穩定"的方針,基本實現解決溫飽。一是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基礎加強。新修全長13公里的何家坪、玉珍、徐家灣、黃路、蒿坪等5條水渠,新建總容量2000立方的漢坪壩、齊心壩、張家山雨水集灌蓄水池45個,新增水澆地1000多畝。新修平崖、大山、松林山、漢坪山、水溝山、上陽山、王家山、余家、蔡家石、黃路壩、冉家坪黃路壩、筏子壩等15處人飲工程,解決17個合作社、540戶、2480人、620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創辦了黃路、冉家、姚家水溝、張家山、玉壘坪、左家溝、徐家灣等7個農建點,修梯田1700多畝。二是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新修了全長1500多米的蒿坪楊家壩、何家灣、何家坪、姚家水溝、黃路半山、筏子壩等5條鄉村農機路,新建筏子壩、玉壘坪2處碼頭,新建全長11公里的漢坪咀至那下山、青崗坪、黃路壩、大溝4處農電線路。解決了當地群眾行路難、照明難、加工難問題。三是支柱產業開發穩步發展,栽植花椒、核桃、橙子、板栗等各種經濟樹29萬株,發展蔬菜、西瓜600多畝。

鄉鎮建設

玉壘鄉

文縣玉壘鄉為解決災后重建房基地、建筑材料等緊缺的實際問題,不等不靠,因地制宜,獨出心裁,全力推進重建進度。 一是組織群眾自制水泥磚。在該鄉余家行政村余家社重建點,筆者看到村民自己購買了制磚器械,以家庭為單位,兩人一組,用沙子、石塊和水泥鑄制建房用磚,平均每天可鑄制250多塊,這種磚一塊大小相當于普通紅磚四塊半,每塊成本1.8元。該村村民袁福勤準備修建五間房子共128平方米,他家房基已打好,正在鑄制磚塊的他自信地說:"用紅磚碼墻的話五間房要用近3萬塊,每塊紅磚按0.7元算,光磚就得花2萬多元,而這種自制水泥磚有6000塊足夠了,能節省1萬多元的費用。"

二是創造性地用水泥沙漿澆鑄石塊砌墻。在該鄉蒿坪行政村有36戶重建戶都是用這種方法。蒿坪村有大量硬度適中、薄厚勻稱、大小較統一的青石塊,村民們只需花點工夫從山坡上、河道邊把它們撿來即可使用。在該村楊家壩重建點,村民張浩文家的三間房子墻已砌到兩米多高,他說:"石塊的成本很低,就是多用點沙子、水泥和細鋼筋,修三間房子可少花4000多塊錢,而且除了圈梁、柱子外在墻體里也壓有細鋼筋,很牢靠的。"

三是充分利用荒廢的土石堆積地作為房基地。2005年漢坪咀電站修建時在水庫下游河灘堆積了大量土石,經過幾年的外力作用這片廢地已很實靠,當地政府平整后作為該鄉何家坪社26戶受災群眾整體搬遷的房基地。即利用了荒廢土地,也為群眾節省了重建資金。

計生工作

文縣玉壘鄉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當作全鄉的重點工作來抓,依照國家政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合鄉情的政策方針,并認真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