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民俗藝術 > 民俗風情

玉壘鄉--文縣玉壘鄉歷史文化

時間:2015-11-17 09:09:2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玉壘鄉位于甘肅文縣東南部,白水江下游,碧口水庫上游,東連碧口鎮,南接范壩、店壩鄉。西依橫丹鄉,北靠口頭壩鄉。東西長39公里(是全縣最長的鄉),南北寬8公里,地域面積23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89%。鄉政府駐地玉枕村,距縣城46公里,海拔700米。

玉壘鄉耕地面積10300畝,其中水田273畝,水澆地2665畝,旱地7362畝,梯田3950畝,高山耕地占86%,經濟林果1230畝,農民人均耕地1.75畝。全鄉經濟總收入587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70萬元,糧食總產22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81公斤,人均純收入786元。

全鄉轄12個行政村(蒿坪、齊心壩、馬家溝、何家坪、徐家灣、李家坪、余家、玉壘、筏子壩、黃路、大山、冉家坪),56個合作社,156個自然村,1273戶,5637人,群眾居住分散。

自然環境

玉壘鄉位于碧口水庫畔,平均海拔700米,屬亞熱帶泥潤性氣候區。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33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23800萬畝。

人口情況

鄉鎮總戶數1485戶,鄉鎮總人口5907人,鄉鎮從業人員3335人。

交通情況

通電的村11個,通郵的村12個,通電話的村8個,通公路的村5個,通自來水的村12個,通有線電視的村2個。

經濟概況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333萬元,糧食播種面積883萬畝,糧食總產量1803噸,財政總收人46.16萬元,財政支出46.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960元。

文教衛生

學校總數12所,在校學生總數662人,教師總數45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17人,病床2張。

名優特產

有黑木耳、油桐、生漆、核杉飛等。

歷史文化

玉壘鄉,因境內有玉壘關而得名。全鄉在白水江兩岸,國道212線穿境而過。素有"四多四 少",山大林少,坡多壩少,水多地少,崖多路少。氣候干燥,土地瘠薄,自然條件差。境內草壩山海拔2158米,坐落在與范壩鄉交界處。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黃豆;經濟作物有油桐、木耳、核桃、生漆、核桃等。1975年,因修建碧口水電站,淹沒川壩良田2000多畝,搬遷到高半山18個村、100多戶、500多人。碧口水庫建成后,玉壘成為"水澤之鄉",水產養殖隨之興起,庫內溝灣有珍稀動物水獺棲息。庫區水面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運輸,水上運輸隨之興起,有機動木船20余艘,農民到碧口趕集,運送山貸等土特產均用木船。境內有省水文總站蒿坪水文站。

境內古玉壘關,是文縣著名四大雄關之一,位于關頭壩大橋下一公里處,兩崖峭壁,勢極陡險,為唐宋以來置戍守處。舊省志稱為"秦蜀咽喉"。其關隘險道有詩為證,明代詩人張其亮《玉壘關》詩曰:天開一塹鎖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門無警析長收,巖前月白雞啼嘵,林外風清雁瞰秋,瞻彼路傍來往客,誰騰紫氣駕青牛。三國時魏將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遺址在關頭壩,今俱淹沒于碧口水庫底。鄉政府駐地原名"玉枕"。據說山崖間有一石,狀如玉筍,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難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詩人鮮于先《玉枕》詩曰:群山聳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織女不知機石墜,嫦娥翻覺海蟾空。明代設有驛站,故又名玉枕驛。境內白龍江與白水江交匯處一公里的老玉壘鄉(現玉壘坪前),古有陰平橋,為鐵鏈式吊橋,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國魏將伐蜀以后橋址多次變遷,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毀,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復建木橋,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重建玉壘關木橋,多次維修其橋雄姿姿,堪為一景,稱之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國民黨部隊為阻止解放軍南下將橋焚毀,后遺址淹于碧口庫區。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