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遵義市海龍屯景區獲悉,近日海龍屯景區在城墻維修工程中,發現一段與明代城墻截然不同的城墻,疑似宋代城墻。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調8省24萬軍隊發動平播之役。節節敗退的播州第29代土司楊應龍領1.7萬人退守海龍屯,倚天險與明軍對峙,山巔之上的屯內儼然一座城池。114天后,楊應龍敗亡。
圖為海龍屯新發現的城墻,意思宋代城墻。 譚波 攝
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的海龍屯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對高差300至400米左右。屯頂平闊,面積約1.59平方公里。海龍屯上建有九關,屯前六關: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屯后三關: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海龍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處理好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與適度旅游開發的關系,遵義市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制定了《海龍屯保護管理規劃2013-2030》,投入資金3億多元,對文物本體進行修繕。
近期海龍屯景區正在實施城墻維修工程,工人在清理鐵柱關附近的城墻時,偶然發現一段與明代城墻截然不同的城墻。
遵義海龍屯文化遺產管理局博管科負責人王松濤介紹,海龍屯城墻明代的石頭呈大型的塊狀,此次發現的石塊應早于明代的城墻,這個發現對于海龍屯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撐。
為保護新發現的早期城墻遺址,避免雨水沖刷對文物造成影響,工作人員特意將城墻蓋上篷布,等待省級文物部門專家進行現場查勘后,再采取進一步的保護措施。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有效保護城墻的時代痕跡,保存完整的歷史信息,在海龍屯城墻保護加固過程中,工作人員對卸下的每一塊石頭都會進行編號,都要對其所在位置和方向進行標記。
海龍屯上全長5800多米的城墻歷經400多年的風雨,部分墻體出現了垮塌等安全隱患。為最大限度減小城墻維修工程給文物帶來的影響,海龍屯文化遺產管理局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復后,才由具有甲級文物資質的施工單位進行文物修繕。由于文保工程施工工藝的特殊性,該工程自2017年年底開工以來,現完成工程量30%左右。
遵義海龍屯文化遺產管理局副局長陳憲忠介紹,此次發現的城墻疑似為宋城墻,還需專家來現場進一步提出具體意見,對于文物,看我們是報以最高的尊重和敬仰。
海龍屯的維護修繕是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對海龍屯九關口進行三維掃描,并開發建成了檢測預警管理平臺和監測預警系統,保證對海龍屯文物安全進行有效監控和技術防范。
為進一步推進海龍屯景區在后申遺時代的開發與保護工作,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遵義市海龍屯保護條例》,將于2018年7月1號正式頒布施行。(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