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縣名源于地名"李店"。 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長江二級支流西漢水上游;東鄰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面積4299.92平方公里,人口52.10萬人(2010年),轄10鎮19鄉,568個行政村。
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 素有"秦皇故里"之稱 。名優特產有禮縣大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有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祁山武侯祠等景點。
夏,為《禹貢》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冢山疏導漾水(西漢水)。
商,仍為雍州地。
西周,禮縣為西垂(亦稱西犬丘)。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駱子非子為附庸,建邑秦亭(今張家川縣境),號曰秦嬴。又以大駱妻申侯女所生子成為大駱適嗣,居西犬丘(今禮縣永興鄉一帶)。
東周,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周幽王于驪山下。秦襄公領兵救周,后周平王東徙洛邑,襄公擁兵護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今陜西岐山縣)以西地,秦始有國,都西垂宮(今禮縣永興鄉一帶)。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
秦,禮縣屬隴西郡之西縣。
兩漢,其地分屬西縣、武都縣。
三國,仍為武都、西縣轄地。
西晉,西縣改始昌,屬天水郡。
東晉,禮縣大部分地屬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漢陽郡,治所在蘭倉(今漢陽);西魏改漢陽郡為漢陽縣,屬長道郡。
唐朝,時其地分屬長道、大潭二縣。
宋仍之。
元朝,代設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初隸王相府,后屬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禮店千戶所,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始置禮縣,設縣城于所城西(今禮縣城穿城門以東為所城),領于秦州而屬鞏昌府。
清朝,順治十六年裁衛所,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十百戶并歸禮縣。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隸蘭州布政司,禮縣仍為所屬。
中華民國,初屬渭川道所轄。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肅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禮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8月禮縣解放。
1949年8月禮縣解放,成立禮縣人民政府,屬武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所轄。
1955年劃歸天水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8月,西和與禮縣合并,改稱西禮縣,縣人民委員會設在禮縣城。
1962年禮縣、西和兩縣分置。
1985年7月禮縣劃歸武都,原武都專區改名隴南行署。
2004年隴南撤地設市,禮縣仍為所屬。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