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禮縣訊 禮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縣建設工作中,立足縣情實際,創新方式方法,整合各方資源,在全縣各村以講思想、講政策、講道德、講文化、講科技、講新風、講環保、講衛生、講安全等“十講”為主要內容,開辦扶貧夜校。一年多來,禮縣各村已開辦扶貧夜校4900余場次,受益群眾達到16萬余人。扶貧夜校已在全縣遍地開花,實現了“一校多能”的效果,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探索了新路徑,實現了黨的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
政策宣傳,讓群眾成為明白人
在禮縣崖城鎮草坡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扶貧夜校,來自禮縣總工會的駐村幫扶隊長、第一書記韓麗娟正在為群眾宣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章節,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指引群眾加強居住環境衛生建設,創建生態文明美麗新鄉村。
韓麗娟表示,現在正是脫貧攻堅的最關鍵時期,群眾脫貧干勁和脫貧信心都空前高漲,我們在扶貧夜校工作中,加強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黨的創新理論宣講,以改變群眾思想,提升群眾文明意識為抓手,將決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完美過渡,努力讓群眾成長成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禮縣在扶貧夜校開辦過程中,充分利用群眾農閑時間,集中開展群眾課堂,給群眾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講脫貧攻堅相關政策,講群眾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政策法律法規,讓群眾能成為黨的方針政策的明白人,成為能知法用法的守法公民。同樣,夜校還適時地宣傳黨和政府的“美麗鄉村”戰略,凈化鄉村社會秩序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引導群眾積極配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道德宣講,讓群眾成為文明人
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扶貧夜校也發揮著全縣農村移風易俗、實現鄉風文明的載體功能。夜校以村為單位,充分整合利用新鄉賢、先進典型、“五老”(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模范、老教師)等鄉土人才資源,充實師資力量,開展道德講堂、紅色講堂、文明講堂、生態講堂、愛衛講堂、移風易俗講堂等課堂,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全面開展感恩教育、美德教育等宣傳教育活動和移風易俗、治理高價彩禮,倡導敬老孝親、幫貧濟困、關愛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活動;開展道德模范、五星級文明戶、脫貧致富模范戶、好婆婆、好兒媳等講感受、講故事活動,發揮廣泛的典型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廣泛開展民主議事,實現“村里的事由群眾評議決定”,特殊事情由鄉賢參與村委決定。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森林防火常識的宣傳教育,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形成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共識和行動自覺;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治理和“巾幗共建美麗家園”等活動,改善居住環境,建設美好鄉村;開展安全生產生活常識宣傳教育活動,牢固樹立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理念,鄉村風氣日趨向好,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通過扶貧夜校,現在群眾家的庭院廚廁都比以前干凈了,婆媳鄰里吵架的少了,尤其是移風易俗的宣講,村里彩禮錢減少了,農村青年結婚不欠債,大家高高興興勞動致富奔小康。”雷壩鎮祁謝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長田齊平對扶貧夜校移風易俗宣講的作用深有感觸。
推廣技術,讓群眾成為農專家
禮縣扶貧夜校不僅是宣傳政策的講堂,也為推廣農業技術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在禮縣王壩鎮山青村的黑木耳種植基地里,該村第一書記王睿強正在給村民教授黑木耳種植技術。今年山青村試種的5畝黑木耳獲得了大豐收,為了進一步推廣黑木耳種植技術,擴大黑木耳種植面積,王睿強利用近日多雨,群眾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的空余時間,將扶貧夜校開到了田間地頭,帶領群眾在種植基地里,系統學習黑木耳種植技術。
扶貧夜校工作開展以來,全縣各村根據本村產業發展需要,由駐村第一書記牽頭,適時聘請縣鄉農業技術專家,種、養殖大戶集中或一對一講授種植養殖技術,為群眾答疑解惑,提高了群眾種、養殖技術水平和能力,為廣大群眾依靠產業脫貧致富提供技術支撐。
收集民意,讓群眾說出心里話
“我們村的川壩地上田間路需要進行加寬硬化,現在的土路一下雨菜就運不出去了,”蔬菜種植產業村雷壩鎮關西村的村民在扶貧夜校上提出了要求,該村駐村幫扶隊對群眾意見進行整理并實地調研后,向鎮黨委及派出單位作了匯報銜接,兩個月后,一條長500多米、寬2.5米寬的產業路完成拓寬硬化。
禮縣是勞務大縣,由于部分群眾經常在外務工對各項惠農政策掌握、理解不透徹,造成個別群眾對當地組織不滿意,在扶貧夜校開辦后,專門針對這類情況開設群眾交流課堂,讓群眾暢所欲言、提出要求。根據群眾所提意見和要求,進行現場解答,對不能解答的進行歸納、分析總結,由幫扶隊積極匯報上級黨委政府并銜接協調相關部門,進行答疑辦理。
由于禮縣扶貧夜校有效發揮了傾聽群眾心聲、收集民意的“窗口”功能,群眾在扶貧夜校暢所欲言,村“兩委”班子直面問題,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目前群眾無論有什么事,都會在扶貧夜校座談會上說,以討論會的形式讓村民提建議、意見,鎮村干部及時“把脈”民眾的“疑難雜癥”,疏導情緒。今年以來,禮縣干群關系、鄰里關系和諧了,信訪案件明顯減少了。(供稿 田瑞萍)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