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崇信訊(通訊員:臧宇光)近年來,崇信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悠久的養牛傳統,將紅牛產業作為農業首位產業,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政策扶持,實現了紅牛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崇信特色的紅牛產業振興之路。
產業規模持續擴張,養殖模式不斷創新
初秋時節,走進崇信縣黃寨鎮白新莊村,遠遠就聽到了一陣陣“哞哞”的牛叫聲,循聲走近,一個個毛色紅亮、體型健碩的紅牛正在牛棚悠閑吃飼草,這里就是黃寨鎮白新莊村振興肉牛生態養殖場。
崇信縣紅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縣累計建成規模肉牛養殖場(區)41個,修建養畜暖棚341座,建成千頭以上標準化養殖場5家,培育紅牛產業強鎮2個、養殖專業村6個,養殖大戶更是達到了2400多戶。2023年底,全縣牛飼養量達到了12.48萬頭,紅牛產業已成為崇信縣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養殖模式上,崇信縣堅持集中養殖和分戶飼養協同并舉,以小群體集聚大規模,形成了標準化棚舍養殖與窯洞養牛相結合的多元化養殖模式。特別是窯洞養牛模式,充分利用了黃土高原上獨特的窯洞資源,通過改造廢舊窯洞,既節省了養殖成本,又提升了紅牛的生長環境,使得紅牛的肉質更加鮮嫩,疾病發生率顯著降低。截至目前,崇信縣已建成7條窯洞養牛示范帶,改造窯洞1700多孔,利用窯洞養殖平涼紅牛5500余頭,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還成為了2023年全國高考地理試卷中的一道選考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崇信縣在紅牛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注重產業結構的完善和產業鏈條的延伸。通過推廣種養結合、產加配套、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模式,崇信縣年種植飼用玉米5萬畝以上,加工轉化玉米秸稈飼料20多萬噸,有效保障了紅牛的飼料供應。同時,崇信縣還建成有機肥生產線4條,年加工生產有機肥8萬噸,實現了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循環效率。
在產業鏈條延伸方面,崇信縣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通過“國有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紅牛產業全鏈條發展。目前,崇信縣共有紅牛肉食品生產經營企業13家,推出了“紅牛宴”、“紅牛火鍋”等系列美食,成功注冊了“崇信紅牛”、“崇信牛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高端牛肉產品暢銷北京、西安等市場,實現了產值的顯著提升。
政策扶持持續優化,激發養殖農戶積極性
崇信縣黃寨鎮白新莊村養殖戶張生成:“我養了20多年牛,如今年齡也大了,出去務工也不方便,來這里上班,一個月3000元工資,既增加了經濟收入也能照顧上家。”
崇信縣在紅牛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將政策扶持作為重要保障。縣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從產犢補母、基礎設施配套、飼草種植加工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同時,崇信縣還全面推廣“紅牛活體抵押貸”、“紅牛超市”等帶動模式,累計審核發放紅牛活體抵押貸款數千萬元,有效緩解了養殖農戶的資金壓力。這些政策扶持措施極大地激發了養殖農戶的積極性,為紅牛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提升紅牛產業競爭力
崇信縣深知科技創新對于紅牛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崇信縣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加快紅牛育種、繁育、育肥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通過實施平涼紅牛新品種培育計劃,崇信縣成功選育出了一批優質紅牛品種,提升了紅牛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崇信縣還注重品牌培育與市場推廣工作,通過舉辦紅牛文化節、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會等方式,不斷提升崇信紅牛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