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平涼市

記憶中的孟臺道班 永不褪色的精神傳承——華亭公路段“八棵樹精神”之老道班的故事

時間:2022-09-29 23:36:1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華亭訊  華亭市素有煤城瓷都之稱,是甘肅唯一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的縣級市,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全國十三個產煤基地、西北三大產煤基地之一。千年瓷都安口窯、根植民間的曲子戲,都是華亭享譽隴上的名片。

ͼƬ2.jpg

關山東麓,汭河上游,孟臺道班坐落于此,此道班是當時平涼地區52個道班中海拔最高的一個,因其管轄的關山路段是涇甘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但又蜿蜒曲折、崎嶇不平,因此孟臺道班也是條件最差、工作強度最高的一個道班。

70年代時,孟臺道班的養路工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上7:30統一從道班步行至養護路段,一整天的時間里,每個人只有兜里的一個饃和組織統一發放的一壺水,下午六點下班則要統一步行回到道班。道班的宿舍里都是土炕,寒冬臘月里也沒有統一的大衣,只有一個防止鐵锨磨破褲子才發放的護膝。

文革剛結束,關山的砂路都是大坑,下雨下雪經常塌方,工人們沒有養護機械,只有洋鎬、簸箕、鐵锨、掃帚這些簡陋的養護工具和一雙長滿老繭的雙手養護著每一寸公路。回憶起70年代的道班生活,趙世英老班長說:那時候真是艱苦,八個鐘頭一個班,一天只掙一塊三,雖然吃的是黃面,住的是土炕,但組織上對工人們都很關心,人心是齊的,干活也就沒那么累了。

90年代的孟臺道班有養路工二十幾人,女職工八九人,據趙班長回憶,還有張生貴、張占明、蘭旭升等幾任班長,涇甘公路也由砂路擴建成油路,談起道班的變化,他滔滔不絕,最大的感觸就是:學習條件變好了,單位開展的掃盲行動讓職工們識得了更多字,每天都能學習到政治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職工們變得更專業了;伙食變好了,每月都有一頓肉改善生活;住宿條件變好了,土炕變成了統一的床鋪和被褥;出行方便了,出行方式也由原來的“11變為蹦蹦車、拖拉機;業余生活也變得豐富,總段為職工們配備了乒乓球桌、羽毛球拍,還有一臺太陽能發電的14寸黑白電視機,大家看上了電視,了解到山外的世界。

孟臺大會戰是老班長趙世英這一代養路工的養路生涯中最難忘的時光。在每年冬季時,變冬閑為冬忙,在缺錢少人沒機械、冬天異常寒冷的境況下,全段養路職工集中在孟臺道班,住草鋪,吃大鍋飯,靠著架子車、鐵鍬、洋鎬和勤勞的雙手,抵御嚴寒,處置病害、削彎取直,自力更生地改造公路,而且一干就是三個月,直到過年也回不了家。那時,他們這一代養路工吃盡了苦頭,石頭砸爛了腳,怕耽擱時間,只能用火柴盒上的磷條、黃蒿和細黃土結合的土方法簡單包扎止血;砂路變成了油路,有人在炒拌瀝青料時,過度勞累暈倒在地,他背起比自己高一截的職工一口氣跑3里路及時送醫;因長期過度勞累,暈倒在養護一線,輸液治療時,依然放心不下工作……一幕幕情景交融的動人場面,展現出了一個個令人怦然心動的公路人形象

時過境遷,如今的孟臺道班已與秋葉廟、馬峽、店峽及神峪道班合并為華亭養管站,職工們的出行工具從最初的步行到90年代的蹦蹦車、拖拉機變成如今可以遮風擋雨、舒適安全的依維柯通勤車,養護機械多式多樣,銑刨機、翻斗車、動力站、灑水車、切割機、翻斗車、吹風機、灑油車、攤鋪機、壓路機等應有盡有,養路工們的勞動強度也日漸減小。孟臺道班雖已消失,但孟臺道班老一輩公路人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依然感染著新一代青年養路人,冬季防滑保暢、春秋油路修補、夏秋防汛防災、搶修水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奉獻,只為心中最純粹的責任與熱愛。社會變得越來越好,現在的公路養護工作大部分都靠機械完成,你們都是新時代的大學生、知識分子,一定要將老一輩公路人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發揚傳承下去,為國家、為社會、為咱們的公路事業做出你們最大的貢獻,趙世英老班長叮囑道。

老一輩公路人是公路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他們扎根基層道班,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了人民出行的幸福指數,用洋鎬和鐵锨在公路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上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新時代的公路人,要大力弘揚八棵樹精神兩路精神,領會老一輩公路人的公路情懷,把現階段我段打造的關山路虹文化品牌擦得更亮,讓公路精神代代相傳,為服務華亭乃至平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我們公路人的貢獻。

華亭公路段供稿:劉藝旸、付媛媛

視頻策劃:孫寶治  馬宇馳

導演:趙東珠

視頻制作:韓樂  李文蘭  秦天偉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