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漳縣訊 近年來,定西市漳縣三岔鎮在鞏固脫貧成效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注重文旅、農旅結合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把“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方針貫穿始終,把“詩和遠方”的主題貫穿始終,把鄉村振興戰略和各級扶持政策貫穿始終,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推進了鄉村產業振興,全鎮文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改變觀念與注重實際相結合。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訓文旅新隊伍。今年來,全鎮完成文化骨干培訓5人,開展村級文化骨干培訓活動3場90人,通過參加民宿經營培訓和赴外實地觀摩,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文創產品提供了思路和參考,對提升文旅人員綜合素質起到實質性的幫助。用“線上線下”的調研,抓好文化產業規劃。通過實地觀摩、線上學習、結合自身實際,抓實抓好文旅產業的規劃,全鎮著力打造出以“昨園”為核心,九居谷和神龍谷為兩翼的鄉村旅游新格局,成功連接貴清山和遮陽山兩大景點,不斷增加客流量,現已累計吸納務工人員300人左右,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收。用招商引資的策略,打造商阜三岔。立足于“一河兩帶”,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各方項目資金,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內引外聯,引進三岔鎮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大棚11座,建成松茸車間180㎡,由蘭州鑫源菌業有限公司投資9370萬元,建成全市最大的年產1000萬棒的黑木耳菌種、菌棒培育生產線,實現“農業園區化,產業規模化,農旅一體化”的發展。
二、挖掘傳統與創新提升相結合。用文藝、秧歌、民俗的“老梆子”傳唱文化新曲。三岔鎮依托文化站和12個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鼓勵、引導群眾自發組建各類文藝隊,并開展農村民俗活動為主的文藝演出活動30場(次)。建立完善了轄區民間藝人、文藝骨干、社會表演、戶外運動等團體,組織民間藝人、文藝骨干和體育隊開展活動4次。全鎮12個農家書屋通過“講一個紅色故事、讀一本黨史書籍、唱一首紅色歌曲、組織一場紅色演講會”等多措并舉“悅”書香,打造紅色“加油站”。用移風易俗的典型,輔助教育,啟迪民智。積極倡導群眾弘揚文明新風,通過觀看紅色電影、評選美麗庭院、最美兒媳、農民運動會等活動,開展了一系列樹立新風、表彰典型的主題活動,并以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甘肅省勞動模范”稱號的王滿福為典型代表之一影響帶動全鎮群眾不斷深化文明建設,弘揚新風正氣。用古“十景”的風情,重塑詩意三岔。在漳縣有古“十景”,其中三岔鎮就占了四景:煙坡云橫、紅崖夕照、溫泉星聚、露骨堆銀。在三岔朱家莊村觀一場露骨堆銀景可謂峰頂何曾知六月,塵間想已別三秋;吳家門村的紅崖夕照、溫泉星聚也可謂彩光浮玉輦,紫氣隱元君;煙坡村的煙坡云橫景更可謂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吳家門村的“這里驛站”農家樂就停靠在“慢站臺”旁等待遠行客。
三、培育新型產業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用“山水風光秀,農村田園美”的形象,留住鄉愁。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建成菌菜種植、中藥材初加工和淫羊藿種子種苗繁育3個集中園區;建成高原夏菜、水果玉米、柴胡、黨參黃芪為主的4個千畝農業產業基地;培育開發九居谷地質生態體驗文化村、煙坡神農谷田園綜合體、吳家門花卉產業基地3個農文旅融合綜合體;依托朱家莊淫羊藿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新建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0畝,發展林下種植1000畝。新建高端水果采摘園100畝、冷水魚養殖基地200畝。以許家門、河南坡、王家門、黃土坡等沿路村為試驗基地種植萬壽菊60畝形成特色“花田”產業,實現“農旅”“文旅”融合發展。用“地質觀園、康養福地”的聲名,走向遠方。三岔鎮依托獨特的丹霞地質、地貌優勢和淳樸的鄉土風情,以“地質觀園、康養福地”為總體定位。在九居谷、神龍谷等地廣泛開展節慶活動營銷活動:如攝影大賽、企業團建活動、黨支部聯誼活動、書法大賽、非遺活動、研學活動、徒步活動、網紅直播帶貨等以此來不斷深化九居谷、神龍谷的品牌形象。同時以“企業”+“農戶”+“合作社”方式合作發展,帶動周邊群眾穩步增收至少1萬元,實現以鄉村旅游業帶動產業發展。
四、人居環境整治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風貌,實現無中生其有,有中生其華。把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建立健全農戶“門前三包”“紅黑榜”亮曬比拼、“美麗庭院”評選等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農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打造出了一大批“美麗庭院”。用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初心,實現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今年來,三岔鎮大力開展“綠滿隴中”行動,在動員群眾開展“四旁”播綠的同時,以九居谷、神龍谷全域旅游環線為重點大面積種植了云杉、松柏等10萬多株,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通過植綠將九居谷、神龍谷內部地質資源、景觀、產業、村莊等元素統一整合,綜合集成了旅游觀光、生態涵養、歷史文化、文化創意、科普教育等為內容的旅游內涵,為建成形式多樣、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谷域產業經濟帶奠定基礎,實現用“青山郭外斜,綠樹村邊合”的生態,講好九居人家、神龍仙谷的故事,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效應的發展形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