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崇信訊(通訊員 張凱麗)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黃寨鎮北溝村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實施綠化美化、開展專項行動和常態化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群眾生活條件有了質的飛躍,精神追求和安全需求成為了當前廣大群眾的殷切期盼。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黃寨鎮北溝村,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一座座房屋鱗次櫛比,一張張笑臉幸福滿足,一幅幅彩繪墻面栩栩如生,每家每戶的庭院或種菜、或栽樹、或花滿園。處處有綠、轉角有花,共同構成了北溝鄉村的怡人畫卷,見證了北溝農村的美麗“嬗變”,更彰顯出黃寨鎮實行“五治融合”、聚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明顯成效。
劉瑞華
黃寨鎮北溝村通過探索推行“五民工作法”,村黨支部管理村級事務的能力逐步增強、黨員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群眾相互監督機制基本形成,實現了五民一體、五治融合促進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黨建引領為民,激活鄉村“政治”新動能。
村黨支部堅持把富民發展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常抓不懈,積極構建“村黨組織—社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架構,設立黨員先鋒崗、示范崗4個,成立紅色先鋒黨員服務隊1支11人服務于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夯實了黨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的組織基礎。探索形成了“牛果特色產業為主體、勞務短平快產業為補充”產業發展格局。先后通過公司引領、能人帶動發展蘋果園890畝,養牛540頭,年均輸轉務工人員321人,收入均在3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萬元,村集體經濟今年突破5萬元,涌現出了張長學、王安魁、劉有懷等一批雙創型農民黨員,黨組織引領發展、黨員示范帶動、村民實干致富、實干奮進的良好精神風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新動能。
多元調解安民,匯聚鄉村“法治”新合力。
結合全村地域實際,健全網格化管理體系,配全四級網格組織,劃分大小網格5個,建立了“村干部+治安戶長+黨員示范崗+網格員”多元調解模式,指導各級網格員積極做好信息報送、隱患排查、矛盾化解、法制宣傳、便民服務、志愿服務等工作。成立法治教育工作室1處,今年累計舉辦“普法微課堂”7場次,圍繞群眾關心關切的婚姻家庭、鄰里矛盾、土地糾紛等問題,調處矛盾糾紛21件,形成了“以網格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村社聯動為保障”的網格管理新格局,實現了全村一網四級、一網多能、網格共建、服務共享,有效打通社會治理工作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創新惠民,構建鄉村“智治”新模式。
村黨支部把解決好“一老一小一困”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實施“雪亮工程”推動視頻監控網絡進村入戶。投資3.8萬元建成智慧監控中心,在重點路段、公共區域架設高清視頻監控探頭10個,重點部位視頻圖像采集率達100%。深化拓展“數字化+網格化”服務模式,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為全村10戶“三留守”人員量身打造了“智能監測、一鍵預警”等功能的居家服務平臺,吸納以周圍鄰居為主要志愿服務人員45人,通過“農戶報警—村級監控—志愿服務”的工作流程,實現了“農戶吹哨、村組報到”精準化新型服務方式,實時保障和守護弱勢群體的人身安全,全力提高了群眾智能化生活水平。
思想鑄魂育民,營造鄉村“德治”新氛圍。
立足北溝村群眾歷來注重家風家教這一良好基礎,融合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先后建成法治文化長廊1處、家風家教館、家風家教文化墻600余米,廉潔文化亭2座,開展道德講堂3場次,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美麗庭院、最美家庭等各類典型35個,通過群眾口耳相傳的口碑效應,充分發揮了家規家訓、道德模范等教化育人作用,著力解決鋪張浪費、薄養厚葬、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10余起,以時代強音和傳統美德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機制管理聚民,打造鄉村“自治”新氣象。
村黨支部著眼于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和對干部的民主監督,積極聘請了離任村干部、老黨員、鄉賢能人等組成村級監督員,嚴格實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先后召開村民議事會議12場次,集體商議決策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移風易俗等重大工作11項,解決群眾疑難愁盼問題23件,真正做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管。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劉氏家訓》等村級制度7項,常態化利用“文明誠信積分超市”“紅黑榜”等機制管理服務群眾,始終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受教育群眾達到了500多人,群眾自我管理意識和村級民主決策水平進一步提高。
農村強不強,關鍵看支部。近年來,黃寨鎮北溝村為了更加精細化、精準化推進鄉村治理,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基層治理”理念,積極探索推行政治為民、法治安民、智治惠民、德治育民、自治聚民的“五民工作法”,形成了黨建引領、機制創新、多元參與、群眾滿意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北溝村黨支部書記黃軍林說:“下一步,北溝村將緊緊圍繞鄉村建設各項重點任務,繼續推行“五民工作法”,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五治融合社會治理模式,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創建創業農民培訓室;持續推行良好家風,建成家風家教館等公共設施;逐步擴大智慧平臺智能監測范圍,讓更多的群眾享平安、得實惠!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