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平涼訊(通訊員:曹亞鵬 王小蘭)“老路呀,我今天拿來幾本有關養牛技術方面的書籍,你有空時可以看看,能把家里的牛養得更好。有不明白的可以隨時問我哦!”4月26日一大早,駐靈臺縣百里鎮路家溝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甘肅省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處處長何子順來到他所幫扶的路家溝村困難群眾路銀貴家里,把托朋友購買的幾本提升養殖技術的書籍送到了路銀貴手里。考慮到老路文化水平不高,且患有聽覺障礙,何子順特意還叮囑必須買圖文相輔的書籍,以方便老路翻看學習。
今年54歲的路銀貴是路家溝村最后一名脫貧戶。這些年來,路銀貴家依靠精準扶貧政策和幫扶工作隊的扶持,家里的日子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如今,兒子路星順利地在鎮上小學讀書,女兒路紅鳳也在浙江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他和妻子則在家里養牛、養雞,還務作著17畝莊稼。致富信心越來越足。
“何處長年齡比我小,我平時有啥困難都跟他說,尋他幫忙。有時也來我家里問寒問暖,感覺跟我親兄弟一樣。我想著要把日子過得更好,才能報答這些幫助過我的人啊!”路銀貴感激地說道。
2019年底,何子順接過同事馮恩元的“接力棒”,成了駐村工作隊隊員,進村入戶開展工作。當時正值脫貧攻堅決戰期,有關工作一絲一毫都不可松懈大意。可一到崗,何子順因為不熟悉靈臺方言,遇到了與單位其他同事剛來時一樣面臨的困難:與當地群眾無法正常進行交流。
前車之鑒,后世之師。為盡快熟悉農村環境,摸清困難群眾戶內情況,何子順每次入戶都帶著紙和筆,聽不懂的群眾就讓寫在紙上,隨時隨地向鎮村干部學習靈臺話。僅一個月時間,何子順就記住了所有貧困戶的名字,同時能準確找到他們的家庭住址。漸漸的,何子順愛上了路家溝村這片熱土和這里淳樸的農民,也更加堅定了他幫扶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何處長,你干啥去呀?吃飯了沒?”
現如今,在路家溝村,村民們只要見到何子順,都會主動上前,與這個熟悉的“外鄉人”打招呼。現在他不但能聽懂靈臺話,還能和村民進行簡單的交流。
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在精準,重在精準。百里鎮自然資源獨特,有著先天的養殖優勢,過去一直有養牛、養土雞、養蜂的傳統。這些年來,村上的青壯年勞動力漸漸外出務工,發展規模化產業并不現實。考慮到這一情況,何子順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扶持資金5700元鼓勵貧困戶發展小家禽、小庭院等五小產業。最終,一大批像路志恒、路海林一樣依靠著養蜂增加了家庭收入,鼓起了腰包。
“何處長一直給省城同事、熟人宣傳我們的土蜂蜜、每罐賣200塊錢,很快就賣完了。”該村村民、養蜂人路喜寶告訴記者。
當地的土雞蛋口感好、營養豐富,可一直不能實現穩定銷售。何子順就聯系所在單位甘肅省省統計局在機關食堂設立展銷專柜、特色超市,幫助宣傳和推介土雞蛋等扶貧產品,引導干部職工開展消費扶貧。
“村上80%的人都養雞,像灣子社老人劉淑蘭養了30多只雞,平均每月都能賣500元。”路家溝村支部書記于忠堂介紹說。
如今,路家溝實現了整村脫貧。看著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何子順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習總書記說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下一步我們將用好脫貧攻堅的經驗和做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后的路家溝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走得更遠。”何子順告訴記者。
初夏時節,百里鎮路家溝村,青瓦白墻、鳥語花香。一排排小康屋坐落整齊,一條條筆直的硬化路穿梭其間,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站立兩旁,勤勞樸實的群眾在田間默默耕耘。曾經的貧困村,在一批批像何子順這樣的幫扶干部扶持帶動下,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幸福路子上。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