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1956年,蘭州一中那些烙著時代印記的青春可還在?
校友參觀校史館。
1956屆校友和蘭州一中師生合影留念。蘭州晨報記者 趙鑫遠 攝
每到開學季,無數人就會想起自己青春年少、初入校門的情景。母校、同窗、恩師,伴著時光一起走過。
在共和國建國初期,剛剛成長起來的一批少年踏入蘭州一中的大門。在那個除舊迎新、生機勃勃的年代,新的希望剛剛展開,少年們滿懷熱情地度過了中學時代。
60年轉眼過去,1956年畢業的翩翩少年已是滿頭白發,他們重返校園,重溫美好。那烙著時代印記的青春,愿你我共讀。
當年濟濟滿堂優 崢嶸年華逐上游
1953年7月,15歲的李思孝從隴南禮縣的初中畢業,他和兩個同學打算考當時全省最好的中學——蘭州一中。7月26日,他們從禮縣出發,徒步走到天水后,又輾轉坐上了火車,7月31日下午才到蘭州一中,趕上了最后的報名時間。
當時的蘭州一中古香古色,一進校門是一個小院,穿過過廳又是小院,過廳兩邊是校長辦公室和校務辦公室,小院的東邊是主校區。操場邊有一排沙棗樹,每到5月,校園里彌漫著淡淡的沙棗花香,沁人心脾。
在蘭州一中的三年里,李思孝踏上了人生道路上第一個里程碑式的平臺。一進入這所中學,他就感受到了良好的學風,每天按時起床,沒有人睡懶覺,按時出操鍛煉身體,所有學生每天上晚自習,沒有人缺席,這樣的學風造就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奠定了一生奮斗的基礎。
老師們各有優點,讓學生在時隔60年后還能準確記得他們的名字和課堂上的點滴。教幾何的陸法伍老師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個幾何定理準確無誤地告訴學生,徒手畫圓,講課幽默風趣;教語文的宋老師用體驗式欣賞的方式講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教外文的劉靜老師說一口標準的俄語,踩著高跟鞋和學生們用俄語對話……
數學老師張昌緒經常出一個題目讓大家討論怎么解決,同學提出的解法不管錯與對,都會鼓勵學生“想得很好”。對了,他會說明好在哪里;錯了,會說這個想法其實不錯,但是疏忽了一處或者誤判了哪里。這種教學方式被學生魏慶鼎牢牢記住,并在他任教北京大學時常常采用。
優秀的老師,培養和引領出了大批優秀的學生。那時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都很差,但學生們的學習精神卻是驚人的。冬天沒有暖氣,教室前面有一個火爐,但室溫還是很低,放在桌子上的墨水都結了冰。大家的腳凍得有些麻木,但沒有人在上課時跺腳,都認真聽課。
最令宋遠佞感懷的是學校的圖書館,這在當時學生們的心中就是一座神圣的殿堂,第一次進入圖書館,宋遠佞被排列整齊的書架和數量巨大的藏書驚呆了。在這里,宋遠佞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大家最喜歡的是《人民畫報》、《大眾電影》等畫報和雜志,新刊一到,學生都涌到圖書館借書,生怕慢一步就搶不上了。
蘇聯的文藝作品很受歡迎,李建民去借書時,管理員老師向他推薦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一看書名就笑了:“老師,我不想煉鋼。”就選了另一本書。下次又去借書,老師推薦他說:“這不是普通煉鋼的書,你拿去看看就知道了”。他又拒絕了,第三次去時,老師仍推薦這本書。他拿回來一看,被書中的青春浪漫、革命情誼深深打動,從此,書中“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成為了他人生的座右銘。
而這句話,也被李思孝、宋遠佞等同學寫在筆記里,一直鼓勵著他們的青春歲月,在1956年的高考中,李思孝、宋遠佞考入了北京大學,李建民考入西北大學,當時整個年級的237名學生,絕大多數都考入了省內外知名高校。
在當年的高考中,魏慶鼎語文考了93.5分,他寫的作文《生活在幸福時代》幾乎拿到了滿分。這要感謝他中學6年來的三位語文老師,他至今保留的作文本上,還有張裕民老師用端莊的小楷認真寫下的訂正語句,圈圈點點的細致批注清晰可見。
魏慶鼎將自己60多年前的作文本全部捐給了蘭州一中,時光荏苒,作文本已成為歷史,但他希望教風與學風能一直傳承下去。
桃李幸有晴云護 別時少小今白頭
在1956年畢業的學生中,有一位特殊的學生張立民,他一直架著拐杖上完中學,考入大學。
張立民7歲時,日本飛機轟炸陜西,媽媽拉著他四處躲避,混亂中他摔傷了右腿,因治療不及時導致高位截肢。后來,他隨著父母來到了蘭州。
1950年,架著雙拐的張立民考入了蘭州一中。學校的集體活動很多,看著大家在操場上跳舞唱歌、打球運動,張立民羨慕地偷偷掉眼淚。同學和老師得知后,幫助他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同學們推舉他當班上的鍛煉小組組長,讓他和平常人一樣融入到班級生活中。
早上同學們做早操,體育老師武興周安排他練雙杠、單杠、打吊環,體育課上的活動帶他一起參加。他逐漸能在雙杠上拿大頂,拄著拐杖打籃球,能單手投籃、反手上籃。打排球更是強項,因為常年拄拐臂力強,跳起來殺球很有威力。王恒北、劉進寶等同學還幫他學騎自行車,他用左腳連蹬帶鉤地學會了騎自行車……
學校組織學生們背冰到白塔山植樹,張立民也跟去上了山,他越走越累,停下來休息時,看到同學們在路邊的雪地上寫下大標語:“張拐子,再加一把油,勝利就在前頭!”
高中畢業時,張立民各門功課全優,都是5分,獲得了“蘭州市三好學生”稱號。十幾個體育項目除了百米外,全部達標,連跳高也跳了1.25米,拿到了當時的“勞衛制”合格證。1956年高考后,他順利被西北大學物理系錄取。
2016年8月25日,時隔60年后,張立民再次走進蘭州一中,這次,他從講臺下拄著拐杖走上講臺,為“孫子輩”的高一新生講述自己和同窗們的中學時代。
書聲在耳百年秋 今朝成蹊幾代酬
蘭州一中已有114年的辦學歷史,培養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才。甘肅最早的留美博士、著名教育家趙元貞,民國時期新疆省主席兼總司令金樹仁,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前身)教育主任魏振皆,第一屆甘肅省委員會秘書長馬廷秀,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先行者張一悟,國務院原副總理楊靜仁,甘肅省原副省長陳琦玲,四川原省委書記張學忠等人都畢業于蘭州一中。
在科研學術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院長,甘肅省科學院院長竇新生、廈門大學副校長王小如等中學時代都在蘭州一中度過。
許多家庭的兩代、三代人的青春年華都在這里度過。蘭州女子師范學校創辦人鄧宗及其三個兒子鄧春膏、鄧春霖、鄧春潮均畢業于蘭州一中,鄧春膏曾任蘭州大學校長。我省著名教育家水梓和他的四個兒子水天同、水天明、水天中、水天達均畢業于蘭州一中,水天明的兒子即知名主持人水均益……
在1956年的這屆高三畢業生中,有部分同學大學畢業后又返回了蘭州工作,他們的子女也繼續上了蘭州一中。
榆中來紫堡鄉的劉文彬是當時高三五班的班長,他1949年考入蘭州一中,在這里上了7年學。當時他被蘭州一中錄取后高興不已。但1950年3月,他得了傷寒,這在當時是很嚴重的傳染病,不得不休學。他情緒低落,十分消沉。就在回家之前,李成斌校長來探望他,對他說:“你回去抓緊治療,等你病好了再來,娃娃,我等你回來!”這番話,讓劉文彬有了信心,一直記到現在。
劉文彬返回學校后加入了學校的籃球隊,體育老師陳文茂帶領他們訓練、參加比賽。連續三年,學校的籃球隊都獲得了蘭州市中等學校“學生三好杯”籃球賽冠軍,獎杯也因此被學校永久保留。
高三畢業,最終包括他在內的6名同學全部被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錄取。畢業后,劉文彬到中科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他的兒子1985年畢業于蘭州一中,考入蘭州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孫女2001年畢業于蘭州一中,考入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學院。
劉文彬的同學、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裴正學一家三代也都畢業于蘭州一中。裴正學的父親、我省知名的醫學家裴慎于1937年畢業于此,考入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裴正學初中時,學習成績很好,只是武山縣當時還沒有高中,父親裴慎就教導他要上最好的高中。當時,從武山到蘭州沒有通火車,交通很不方便,他步行700余里路去蘭州一中上學。1956年,裴正學從蘭州一中畢業考入了西北醫學院(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裴正學的小女兒裴新華也于1990年畢業于蘭州一中,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現為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央電視臺曾擔任“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
一家三代深受蘭州一中精神影響。裴正學特意為母校賦詩一首:“書聲在耳六十秋,每憶學窗頓消愁,此地精神伴我老,鄉情如火小溝頭。”(來源:每日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