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白銀訊“在水川路社區愛心發屋內,身穿志愿者制服的理發師張小霞正在為69歲的白宗彩老人修剪頭發。”這是白銀區人民路街道水川路社區幸福義剪志愿服務隊日常的服務場景,也是白銀區不斷拓展優化黨群服務功能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白銀區圍繞管理維護、場景建設、多元需求等方面,著力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布局,迭代升級服務資源、服務場景,不斷提升服務效能,真正把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幸福驛站”。
整合優化資源,陣地場所從有到優。走進白銀區工農路街道頤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公共服務大廳寬闊明亮,書屋、臺球室、書法繪畫區、棋牌區、健身區等一應俱全。作為新成立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建造伊始,就不僅僅限于基礎設施的升級,更強調整體性規劃與綜合性建設,充分體現城市社區更新的新理念與新標準。
白銀區作為市域主城區,現有人口30余萬,隨著“一老一小”、新就業群體等人口增加,原有的社區場所面積小、服務功能少,已經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為積極應對新變化,提升居住質量與居民幸福感,白銀區委組織部積極實施社區場所建設提升行動,整合資金、資源,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原則,逐年分批對全區社區場所進行升級改造。
“白銀區原有城市社區44個,2022年對人口密集社區進行了優化調整,新成立10個社區。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新建擴建、產權置換、場所共享等多種方式,補全硬件短板,確保54個社區場所使用面積全部達到300㎡以上,逐步實現由社區陣地到優社區陣地的提檔升級。”白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提升多元體驗,社區服務從優到精。建好建優社區陣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服務效能,豐富居民服務體驗。圍繞“踐行宗旨為民造福”要求,白銀區提出“減少辦公屬性,增加服務功能”理念,采用融入式、集中式辦公方式,科學規范黨群服務中心整體構架,積極打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會客廳”式辦公環境。
堅持把最中心、最舒適的場所資源讓給群眾,高標準打造黨群服務中心22個,合理設置“基本功能區+拓展功能區”,增設沙發、書吧、復印機、飲水機、便民藥箱等服務設施設備,確保群眾活動面積大于總面積的85%,著力營造人性、親民、溫馨的服務氛圍。同時,搭建暖“新”驛站,為司機、環衛、外賣員等高強度體力勞動群體設立臨時休息室、愛心驛站等場所,建立紅色驛站、戶外工作者驛站33個,讓服務更加深入。
“柜臺少了,活動的地方多了,來社區辦事,工作人員和我坐在一起交流、辦理業務,感覺像是在家里一樣,輕輕松松把事辦了!”在社區辦理養老認證的李大爺說道。黨群服務中心既是服務中心又是議事大廳、民情信息中心,變成了居民有事無事都愿意來坐一坐的“連心地”,娛樂的休閑地,進一步提升了居民辦事的體驗感,生活的幸福感,拉近了社區和居民的關系。
延伸服務半徑,服務領域從精到深。“免費理發點,理發師根據居民需求,精心設計發型;清洗地墊區,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將居民送來的地墊進行深度清洗。”這是近日公園路街道東星園社區攜手轄區福門物業公司,開展便民服務活動時的場景。圍繞加快建成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白銀區全面落實社區“大黨委”制,積極推進“紅色物業”建設,依托工會驛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及新興領域資源力量,突破黨群服務中心服務界限,延伸拓寬服務半徑,打通服務“神經末梢”。
“我們推動街道社區積極關注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重點聚焦“一老一小”,引進第三方管理的模式,讓公共資源與商業服務相結合,建設社區食堂、養老助餐點等養老服務設施,累計打造16個助餐點,惠及老年人2萬余人次。”白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到,“同時,積極發展托育托幼服務,打造特色公益課堂,聚焦暑期職工家庭需求,與公益組織、志愿團體開展合作,開設畫畫、手工、體育文藝等課程,累計惠及兒童1000余人次。”
群眾在哪里,黨群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如今,白銀區推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將多項“微服務”有效地融合到一起,推行社區干部下沉網格、小區開展樓棟排查安全隱患、化解矛盾糾紛,為獨居老人等提供“居家式”服務,暢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堅持黨建引領小區聯建共治,街道社區今年累計開展群眾文化服務活動80余場次,開展健康義診、家電維修、公益理發等活動150余次,著力豐富居民精神生活,讓黨群服務輻射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