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泉鎮黃沙灣村,一棵棵棗樹是這里最美的風景,微微泛黃的棗葉之間,擠滿了紅色的饞人的棗,這里的大棗豐收了!
這幾天,黃沙灣村的棗農寇得文夫婦忙得不可開交,除了篩選、稱重、裝箱,同時還要通過網絡直播帶貨,線上線下銷售自家的大棗。
忙著裝箱的寇得文說:“我們在鎮政府的帶動下,改良種植水果大棗。水果大棗有四大特點,第一大,第二脆,第三汁多,第四就是比冬棗好吃。現在已遠近聞名,這個季節游客都會來采摘。”今年,寇得文種植棗樹15畝,大棗品種有5個:有冷白玉、冬棗、銀棗二號、石門小口棗和長棗。一年大概能收入10萬元到15萬元之間,一畝地純收入一萬元。
平川區水泉鎮素以盛產大棗而聞名,前些年,隨著棗樹品種老化,大棗產業豐產不豐收,棗農收益大幅度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水鎮帶領群眾經過9年的高接選優,培育出新品種銀棗2號,通過典型帶動,打造出優質“水泉酥甜棗”,使這里的棗產業煥發了新的生機。
俗話說“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桿”,也就是說到中秋節前后正是大棗大量上市的季節。在水泉鎮玉碗泉村楊建龍家的棗園里,“銀棗一號”“銀棗二號”也喜獲豐收。
楊建龍指著棗樹給筆者介紹說:“這個樹上結的棗子是‘銀棗一號’,這個棗的特點是果實大,形狀比較突出,像饅頭一樣,棗子的產量也比較高。以前的老品種紅棗八毛錢一斤,而如今更新換代后的酥甜棗一斤可以賣到五塊錢。”
2016年,水泉鎮成立了第一家大棗專業合作社,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全鎮已發展大棗合作社12家,共有社員216戶,種植改良新品種面積達到1100畝,棗農們的收入逐年增加,真正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
正在收購“銀棗一號”大棗的顧客梁玉鵬說:“這個新品種的棗品質非常好,香甜脆,水分也大,我已經在這里收購好幾年了,市場上賣得比較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歡,我每天能零售400斤左右。”
近年來,水泉鎮不斷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打造文旅融合新產業。2019年,該鎮開始推廣種植“銀棗一號”“銀棗二號”新品種,目前,全鎮共推廣(栽種)了860畝,現在已掛果460畝,每畝產量在2000斤左右。該鎮還建成了五處大棗采摘園,每天每個采摘園能接待50人左右采摘。香甜酥脆的紅棗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極大提高了棗農的收入,也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來源:白銀日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