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會寧,滿山杏花有序開,處處大棚暖人心,戶戶牛羊滿圈跑,富民花開別樣紅。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會寧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按照“脫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的思路,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力度,拉開架勢構建產業體系,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
據縣扶貧辦主要負責人介紹,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全縣130個貧困村共有3.7萬戶16萬人依托產業脫貧,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199.97元,同比增長9.92%。
關鍵:龍頭企業的強勢帶動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會寧具有發展養殖得天獨厚的飼草優勢。
走進會寧縣羊肉精深加工中心,一排排整齊的廠房格外引人注目,據公司負責人介紹:“我們帶來了最新的生產工藝和經營理念,旨在通過羊肉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倒逼傳統養植業向規模化、高效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近年來,會寧縣大力推廣“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銀行+保險”全產業鏈扶貧模式,中天羊業是該模式下縣上引進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公司采用“20+1”(20只基礎母羊配1只種公羊)的引種模式和“2+1+0.4”(貧困戶貸款2萬元、扶貧資金配股1萬元、貧困戶自籌0.4萬元)的籌資模式,在大溝等8個湖羊養殖示范鄉鎮共引進投放優質湖羊2.1萬只,涉及貧困戶1000余戶,帶動貧困戶新引進基礎母羊6萬只,并與縣內14家肉羊養殖合作社和散養戶達成育肥合作協議。
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如何讓富民產業效益最優化,是會寧縣一直在探索的命題。會寧的做法是——積極打造培育龍頭企業。采取“外引”“內培”相結合的方式,組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2家,特別是在中天羊業、北京雄特的強勢帶動下,全縣1350家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7.3萬戶農戶走上了富裕的路子。
根本:扶貧車間和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引領
自從摘掉了貧困戶帽子,會寧縣楊崖集鎮村民李明山干起活來渾身帶勁兒。在楊崖集中藥材扶貧車間里,他仔細地晾曬著黃芪切片,這些地道的藥材,是當地群眾脫貧的依靠。以前靠天吃飯的李明山雖然發展中藥材種植已有十多年,當時由于技術掌握不夠,加之銷路不暢,種植規模少,日子過得清貧,在扶貧車間的示范引領和組織帶動下,現在種植面積達到35畝,他還在扶貧車間里務工,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李明山高興地說:“每天能掙100多元,年底收了藥材賣了錢,按照入股協議還有利潤分紅,加之藥材收入好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進一步提升‘會寧黃芪’‘會寧黨參’品牌,楊崖集鎮采用土地入股、高產分紅、勞務酬金、政策獎勵組合‘三變改革’配套模式,先后在楊集村等五個深度貧困村組織種植中藥材4200畝,帶動全鎮農戶725戶,直接經濟效益達840萬元,像李明山一樣的種植戶還有很多”。鎮上負責人告訴我們。
按照同樣的工作思路,會寧縣在做實做大41個扶貧車間的基礎上,組織全縣89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1.5萬余戶貧困戶發展富民產業,占全縣貧困農戶的比例達到40%。同時各扶貧車間和專業合作社加大技術服務和組織培訓力度,充分吸納貧困農戶就業務工。據統計,全縣就近就業崗位500多個,吸納勞動力就業近3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近500人。
保障:獎補政策的全面落實
發展產業,是農民增收的基礎,是穩定脫貧的重中之重;政策獎補,是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源泉。
在韓家集鎮谷地場村,村民黃彥軍忙的不亦樂乎。黃彥軍說:“今年我準備種植15畝地全膜玉米、6畝全黑膜馬鈴薯,現在膜都鋪好了,就等著下種了。同時種一二十畝的苜蓿,我也為養殖增加一些飼料,降低一下養羊的成本。”除了種植之外,在扶貧獎補政策的激勵下,黃彥軍從最開始的一只小羊羔到現在存欄量21只,享受了10只羊的獎勵政策,大概40只的年產羔量每年都能為這個家庭帶來超過兩萬元的收入,為一家人的穩定收入打下堅實基礎。
為了確保貧困農戶穩定脫貧,會寧縣根據省上到戶產業扶持政策,結合全縣實際,制定出臺了貧困村產業覆蓋達標獎勵政策和貧困戶產業達標補助政策,政策涵蓋貧困戶全膜種植、良種基礎母牛(羊)引進、塑料大棚、中藥材種植等多個方面。
據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按照“1+N”富民產業覆蓋達標要求,會寧縣全面落實產業獎補政策,全縣38793戶貧困戶中依托產業達標3.7萬戶,占貧困戶的93%,其中肉牛6218戶、肉羊9722戶、塑料大棚蔬菜5266戶、中藥材2854戶,共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5.5億元,通過到戶產業獎補資金的支持,引進安格斯基礎母牛6286頭、引進湖羊24379只、在16個鄉鎮覆蓋建設4萬座塑料大棚,全縣貧困戶產業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牛羊養殖數量和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增長,肉牛、肉羊、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三大增收產業。
核心: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
四月的會寧,到處呈現出端“產業飯”、摘“貧困帽”、走“小康路”的蓬勃景象。
春分有雨農家忙,走進丁家溝鎮,潮濕的空氣中春之氣息已在田野間蕩漾開來,農民朋友們已經開始忙活一年中的第一個農時,春耕、備耕,成為當下田野里的主旋律。
何余是丁家溝鎮梁莊村村民,在“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下,他不僅耕種著50畝地,還養著40頭牛。去年冬天他已經完成了13畝地的冬小麥種植,由于飼草需求量大,今年春天,他還準備完成15畝全膜玉米和10余畝紫花苜蓿的耕種任務。
產業扶貧核心是培育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真正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實現長足發展。
今年以來,該縣堅持把“緊盯達標不放松,確保效益增收入”作為穩定脫貧的總攻要求,產業重點由抓達標向抓效益全面轉換,全面開展產業覆蓋達標效益提升行動。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產業共建、利益共享、發展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貧困群眾進入市場的話語權,確保產業發展一戶、達標收益一戶、增收脫貧一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面對采訪,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激動地說:“目前已實現產業已脫貧戶戶均增收達到2萬元以上的增效目標、產業未脫貧戶戶均增收達到2萬元的增效目標,全縣2019年退出的69個貧困村,每個村都種植全膜玉米和黑膜馬鈴薯,每個村至少有2項以上主導種養產業,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種增收產業增加農戶收入”。(金樹棟 趙彥功)來源:中國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