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縣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jīng)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東鄰張掖市甘州區(qū),西接高臺縣,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毗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右旗,總面積2727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臨澤縣轄5鎮(zhèn)、2鄉(xiāng),共71個行政村,總?cè)丝?50294人(2013年),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個民族。
2013年,臨澤縣實現(xiàn)生產(chǎn)總值(GDP)43.77億元,較2012年增長12.3%。
臨澤縣古為雍州屬地。
周、秦時期烏孫、月氏駐牧。
西漢時期為匈奴牧地。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縣境設(shè)昭武縣,因境內(nèi)月氏駐牧?xí)r筑昭武城,漢縣因之,故名,隸于張掖郡;始建國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東漢建武五年(29年),復(fù)改渠武縣為昭武縣。
三國屬魏。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以臨澤縣地置臨池郡(治臨澤);隆安五年(401年),廢臨池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縣地并于永平(今張掖)縣,臨澤縣置撤銷。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吐蕃據(jù)甘州,縣境屬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被回鶻占。
宋為西夏所據(jù)。
元屬甘州路。
明為甘州右衛(wèi)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置甘州府撫彝分府(稱撫彝廳),治所撫彝(今蓼泉),屬甘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廳為縣,屬甘涼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臨澤縣隸于張掖分區(qū)。
1950年,改屬酒泉分區(qū)(后改稱專署)。
1952年,縣治由蓼泉遷沙河堡。
1955年,仍屬張掖專區(qū)。
1958年,撤銷縣制。
1962年,恢復(fù),隸于張掖專區(qū)(后稱專區(qū)為地區(qū)),為張掖市轄縣。
2014年,撤銷鴨暖鄉(xiāng)、倪家營鄉(xiāng),設(shè)立鴨暖鎮(zhèn)、倪家營鎮(zhèn)。
截至2010年,臨澤縣轄5鎮(zhèn)(沙河鎮(zhèn)、新華鎮(zhèn)、平川鎮(zhèn)、板橋鎮(zhèn)、蓼泉鎮(zhèn)),2鄉(xiāng)(鴨暖鄉(xiāng)、倪家營鄉(xiāng)),共71個行政村。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