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社會民俗

西坪鄉-甘谷縣西坪鄉文化遺產

時間:2015-09-18 14:31:05來源:編輯:點擊:

   

    西坪鄉位于甘谷縣城東北部的渭北干旱山區,處于秦嶺褶皺帶延部分,大部分地區處于祁連山地槽中央地背斜之東端,出露的前寒武系地層有禮辛西部及西小河上游的震旦系,為變質巖及小量火成巖。全鄉地形被一河六溝分割成十條山梁,溝壑交錯、土質瘠薄、多為紅黑板土,透氣性差。地表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嚴重。東、北與秦安縣接壤,西與八里灣相連,西北與大莊鄉為鄰,南面是金山鄉。行政區劃面積103.2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石坪村石屲自然村,位于北緯34°54′,東經105°26′,距縣城45公里。全鄉現有村民委員會21個,村民小組120個,自然村164個,總戶數3532戶,總人口18343人,均屬漢族。村民以種植小麥、洋芋、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

1、人面鯢魚瓶
 
   甘谷縣西坪鄉石坪村石屲組是鄉政府駐地,此地雖小卻歷史悠久,亦遠近聞名,以當地出土的人面鯢魚瓶最甚。
         
   西,甘谷縣北隅之小鎮,四面環山,小溪圍繞其南之關爺堡,山狀職神龜伸頸飲水,中為一掌,本地廟兒口居其中央,為甘比利時、秦、通三縣交通要口,傳言先有廟兒口后有西坪鎮,見其地位之重要,西坪雖屬鄉間小鎮, 然其歷史悠遠,1957年此地出土的人面鯢魚瓶據專家考證為新石器時代廟底清類型,距今五千年,反應了中國遠古神話中人類始祖原型,對探討華夏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可見遠在五千年前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人面鯢魚瓶1957年出土于甘谷縣西坪鄉石坪村村民耕地內,陶瓶體高38.4㎝,口徑7㎝,圓腹平底,頸有對耳,質地為泥質土紅色,并腹繪有墨彩人面魚身的物象圖案。
         
   它一經出土,立即受到了國內外考古學界專家的關注和高度評介。《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中國彩陶圖譜》、《歷史大觀園》等書刊,先后用圖片文字作了廣泛介紹。200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總局與比利時王國郵政部門首創聯合發行一套二枚國際陶瓷郵票時,就首選了這件昭示伏羲文化源頭的人面鯢魚瓶圖案,因為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1] 
 
2、青蓮寺
 
    位于甘谷縣西坪鄉境內的青蓮寺始建于北朝明帝二年,是甘、秦、通三縣有名的佛教、文化旅游圣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關于青蓮寺,歷史上有許多傳說,初建寺時,原址選在六道嶺首嶺之頂木料已齊備,一天晚上,莊科地王某三次從夢中驚醒,說有人要借牛,王某無奈之下只好放開圈里的牛,天早上牛罪惡時滿身是汗,這才發現嶺上的木料全運至嶺下,后傳說是神仙顯靈。先人不得不在嶺下。[2]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