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稱,一篇由四川彝族山區一名12歲女生描述其母親離世前場景的作文近日在中國網絡爆紅后,引發網民的思考和質疑;有網民表示,貧困的四川大涼山不僅長期得到政府幫扶,更有不斷涌入的慈善捐款,導致當地不少人已習慣于領援助,不愿掙錢養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12日引述中國媒體報道稱,這篇題為《淚》的作文,只有短短的300字,由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寶石小學四年級學生木苦依五木(漢文名:柳彝)所寫,被網民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生作文”。
木苦依五木在文中描述,家人帶媽媽到鎮上、西昌看病的情景,稱錢花完了,病仍不見好,而其中寫到“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了……飯做好了,去叫媽媽,媽媽死了”,感動了無數網民。
部分網民同情木苦依五木一家的處境,捐出了近百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捐款。然而,這也引來其他網民質疑。
在涼山州府西昌工作四年的網民“毛肚咸魚”表示,當地一些民眾沒有賺錢的欲望,只要稍微有點錢就會聚集在城區道上,一起吃馬鈴薯和喝啤酒。
網民“昵稱不能為空咯”則稱:“前年去西昌螺髻山沿著山路上去,老老少少都坐在家門外炸金花打撲克。”
據不完全統計,涼山幾乎是中國公益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大大小小的基金會有幾百家,而涼山州官方更是在2007至2012年累計投入了276.5億元改善民生。
針對網民的質疑,普雄鎮寶石村村支部書記潘小伍生氣地反駁說,由于土地貧瘠,當地民眾無法靠種地為生,青壯年只好離村到其他地方打工。
報道稱,潘小伍向《北京青年報》表示,該村共有1991名村民,而約有300多人出外打工;如果按一個家庭兩名大人三個孩子的家庭結構來推算,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家人離鄉打工。
他表示,當地居民如果真像網上說的那么懶惰,怎么會有那么多人外出去打工。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引述《北京青年報》稱,木苦依五木的遭遇在大涼山并非個案,她所在的寶石小學四年級教室外,貼著語文老師選出的優秀范文,而在12篇作文當中,有三名孩子提到親眼目睹父親或母親死亡。
雖然當地政府為當地貧困孩童提供了援助,但四川省索瑪花基金會理事長黃紅斌表示,當地孩童缺的不是錢,而是關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