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各地資訊

郝厚璋揭底: 《弘化公主墓志》所謂“冶城”,實系“治城”之諱筆

時間:2021-12-30 16:16:2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郝厚璋  唐一鑒

2021.12.30星期四)

《弘化公主墓志》:“以圣歷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禮也。”

對于“冶城”二字的解讀,自清朝末年《弘化公主墓志》出土以來就一直懸而未解。

 “冶城”二字,不僅關系著《弘化公主墓志》的準確解讀,也是打開吐谷渾陵區諸多謎題的一把鎖。2021年就要結束了,實不愿將此謎底拖過2021年。為了掃開吐谷渾研究的關鍵路障,本人特揭底如下,以為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

(一)“冶城”,實系避諱唐高宗李治的“減筆”寫法

《冊府元龜》:“太宗諱世民。武德九年立為皇太子,令曰:‘依禮,二名義不偏諱。尼父達圣,非無前指,近代以來,曲為節制。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誥。今宜依據禮典,務從簡約,仰效先哲,垂法將來。其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兩字不連讀者,并不須避。’至高宗即位,乃改民部為戶部以避之。”“高宗諱治。即位初,有司請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治禮郎為奉禮郎。帝以貞觀時不廢先帝二字,不許。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禮不偏諱,上既單名,臣子不敢指斥。’從之。”

意思就是,唐太宗下令,如果涉及他的名字〈世民〉不是連續讀的就不必避諱了。唐高宗繼位后,有關部門提出要把涉諱〈治〉字的一些官名作避諱處理,唐高宗就拿唐太宗為例沒有同意。大臣們說,先皇名字是兩個字〈世民〉可以不避諱,但皇上您名字是一個〈治〉字,不避諱大家都不方便稱呼。于是唐高宗就同意了。

輩分關系:唐太宗李世民→(子)唐高宗李治(兒媳)武則天

按照“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都避諱的范圍,《墓志》在當然的避諱之列。《弘化公主墓志》在具體辦法上采取了缺筆方式,“治城”就諱寫為“冶城”了。

故,“冶城”系為避諱唐高宗名字李治的“減筆”書寫,此外的任何可能性都不是。

(二)“冶城”,系指唐朝涼州神鳥縣“治城”

《弘化公主墓志》:“以圣歷二年(699年)三月十八日,葬于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禮也。”

《慕容煞鬼墓志》:“粵以神龍二年(706年)九月十五日,葬于涼州神鳥縣天梯山野城里陽暉谷之原。”

《慕容宣徹墓志》:“粵以景龍三年(709)四月十一日奉于涼州神鳥縣界。”

《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即以(開元)廿四年(737年)景子歲十月三日己酉,遷窆于涼城南卅里神鳥縣陽暉谷之西原。”

 “涼州之南山”至今已出土吐谷渾墓葬10座。除慕容智墓另在距弘化公主墓幾十里的地方外,其余9座均聚葬于涼州青嘴喇嘛灣。也就是說,《弘化公主墓志》所謂“冶城”,即《慕容煞鬼墓志》《慕容宣徹墓志》《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所謂“神鳥縣”之“治城”。

“治城”,即地方官署所在地。由此可以確定,涼州青嘴喇嘛灣吐谷渾陵區附近就是唐朝涼州神鳥縣縣治所在地。

(三)“冶城”,揭開了唐朝涼州神鳥縣的歷史轉遷面紗

《舊唐書•地理志》:“神烏:漢鸞鳥縣,屬武威郡。后魏[北魏,386年~534年]廢。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705年],改為神烏,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嘉麟:神龍二年[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景龍二年[708年]廢,先天二年[713年]復置。”

《元和郡縣圖志》:“神鳥縣:舊郭下,本漢鸞鳥縣。張天錫[363年~376年在位,前涼]改置武威縣,后廢(武威縣)。武德三年[620年],又于〈姑臧〉城內置神鳥縣,與姑臧分理,神鳥理西,姑臧理東。貞觀元年[627年]廢(神鳥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

歷史沿革時間點:漢鸞鳥縣→張天錫[363年~376年在位,前涼]改〈漢鸞鳥縣〉置武威縣→后魏[北魏,386年~534年]廢〈武威縣〉→武德三年[620年]又于〈漢武威城〉城內置神鳥縣,與姑臧分理→貞觀元年[627年]廢〈神鳥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神龍二年[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景龍二年[708年]廢〈嘉麟縣〉→先天二年[713年]復置〈嘉麟縣〉。

1、武威縣的起始地在漢鸞鳥縣,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武威縣縣治才合于漢武威城

武威縣縣治轉遷:漢鸞鳥縣→張天錫[前涼,363年~376年]改〈漢鸞鳥縣〉置武威縣(縣治在漢鸞鳥縣城)→后魏[北魏,386年~534年]廢〈武威縣〉→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縣治在漢武威城)→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縣治在漢武威城)

2、神鳥縣、武威縣分別是兩個縣治,總章元年[668年]分設兩地,神龍元年[705年] 〈神烏縣〉取代了〈武威縣〉。

神鳥縣縣治轉遷:武德三年[620年]又于〈漢武威城〉城內置神鳥縣(縣治在漢武威城),與姑臧分理→貞觀元年[627年]廢〈神鳥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縣治在漢鸞鳥縣城),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縣治在漢武威城)→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縣治在漢武威城)

3、漢鸞鳥縣城與漢武威城分別是兩座城市。漢鸞鳥縣城,即唐置嘉麟縣縣治。

漢鸞鳥縣城:漢鸞鳥縣→張天錫[前涼,363年~376年]改〈漢鸞鳥縣〉置武威縣(縣治在漢鸞鳥縣城)→后魏[北魏,386年~534年]廢〈武威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縣治在漢鸞鳥縣城)→神龍二年 [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景龍二年 [708年]廢〈嘉麟縣〉→先天二年 [713年]復置〈嘉麟縣〉

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到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期間,弘化公主墓所在地的行政轄屬歸〈神鳥縣〉。

弘化公主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去世,故《弘化公主墓志》記載曰“葬于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意即葬于唐置神鳥縣縣治左近的山崗。

(四)“冶城”,揭示了唐朝涼州城市的轉遷路線圖

1、漢武威城名稱沿革

漢武威城、姑臧城、唐武威城即今武威城。武威郡郡治一直在漢武威城。

注意,《元和郡縣圖志》所謂“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使用的是“漢武威城”一詞。因為,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后名稱變換頻繁,由于習慣原因,對漢武威城名稱存在“姑臧城”“神鳥城”“武威城”“神烏城”混用的情況,故《元和郡縣圖志》使用了“漢武威城”這一名稱,以免被后代錯誤理解,這與使用“漢鸞鳥縣城”一詞是一樣的道理。

武威城名稱沿革:漢武威城→姑臧城→唐武威城 [668年] →

2、漢置武威郡與武威縣是兩個行政建制,唐前郡治、縣治分設于兩城, 668年合于武威城同城辦公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河西走廊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漢鸞鳥縣,屬武威郡”說明,武威郡、武威縣是兩個層級的行政建制。行政層級關系是,武威郡的建制為郡,下轄包括武威縣在內的許多縣。

武威縣的存在時間和縣治所在地分兩段,前涼張天錫“置武威縣”到“后魏廢〈武威縣〉”期間,武威縣縣治在漢鸞鳥縣城。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到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期間,武威縣縣治在漢武威城。故,把武威郡、武威縣理解為同一個行政機關是錯誤的,把武威郡郡治、武威縣縣治理解為一直在漢武威城同城辦公更是錯誤的。

武威縣歷史沿革分兩段時間:

1)張天錫[363年~376年在位,前涼]改〈漢鸞鳥縣〉置武威縣→后魏[北魏,386年~534年]廢〈武威縣〉,縣治在漢鸞鳥縣城。

2)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縣治在漢武威城。

3、姑臧城易名為武威城的具體時間是[668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又于〈漢武威城〉城內置神鳥縣,與姑臧分理”說明,神鳥縣、姑臧縣的縣治所在地叫姑臧城。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后,武威縣取代了姑臧縣,姑臧城也易名叫武威城。故,姑臧城易名叫武威城的時間是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

漢武威城名稱沿革:漢武威城→姑臧城→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 易名叫武威城

4、關于“神鳥理西,姑臧理東”的格局演變

武德三年[620年]“又于〈漢武威城〉城內置神鳥縣,與姑臧分理,神鳥理西,姑臧理東”說明,從武德三年[620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期間,姑臧縣、神鳥縣的縣治都在漢武威城,行政管理區劃是“神鳥理西,姑臧理東”。

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神龍二年[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說明,在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期間,行政管理區劃是“神鳥理西,姑臧理東”。在668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改〈武威縣〉為神烏”期間,行政管理區劃是“神鳥理西,武威理東”。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后,行政管理區劃演變為“嘉麟理西,神烏理東”。

行政管理區劃演變[620- 668年]“神鳥理西,姑臧理東” →[668 -705年]“神鳥理西,武威理東” →[706年]“嘉麟理西,神烏理東”

5、漢鸞鳥縣城,即今武威市涼州區古地名“古城”

《弘化公主墓志》所謂“冶城”,系指唐“神鳥縣”之“治城”所在地。涼州區古城鎮之古地名曰“古城”,距弘化公主墓約10里左右,此即涼州吐谷渾墓志所謂“神鳥縣”之“治城”,亦即“漢鸞鳥縣城”也。

 “古城”歷史轉遷:漢鸞鳥縣→張天錫[前涼,363年~376年]改〈漢鸞鳥縣〉置武威縣(縣治在漢鸞鳥縣城)→后魏[北魏,386年~534年]廢〈武威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縣治在漢鸞鳥縣城)→神龍二年 [706年]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景龍二年 [708年]廢〈嘉麟縣〉→先天二年 [713年]復置〈嘉麟縣〉→→→今名“武威市涼州區古城鎮”

6、“神鳥縣”“神烏縣”分別是兩個歷史縣治的名稱

據記載,唐高祖以涼州所獻神鳥為祥瑞,故以名“神鳥縣”,具體時間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唐中宗以涼州所獻神烏為祥瑞,故以名“神烏縣”,具體時間是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

神鳥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 “又于〈漢武威城〉城內置神鳥縣”→貞觀元年[627年]“廢(神鳥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

神烏縣:總章元年[668年]“又置(神鳥縣)也”→神龍元年[705年]“改為神烏”

(五)“冶城”二字,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與“涼州之南山”的歷史淵源關系

《舊唐書•地理志》:“吐渾部落、興昔部落、閣門府、皋蘭府、盧山府、金水州、蹛林州、賀蘭州,已上八州府,并無縣,皆吐渾、契苾、思結等部,寄在涼州界內。共有戶五千四十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

“已上八州府,并無縣,皆吐渾、契苾、思結等部,寄在涼州界內”,就清楚地揭示了“涼州之南山”之于吐谷渾的歷史淵源關系,也為準確解讀吐谷渾陵區為什么在“涼州之南山”打開了一道門戶。事實表明,從吐谷渾西渡洮水那時起,“涼州之南山”就成為吐谷渾王國連接陰山、上隴、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幾大板塊的重要通道。

(六)“冶城”二字確定了,弘化公主墓左近就是漢鸞鳥縣城

漢鸞鳥縣城是武威縣最早的縣治,又是唐朝神鳥縣曾經的縣治,是涼州城建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發掘漢鸞鳥縣城,將為涼州吐谷渾陵區開發建設拓展出更為廣闊的空間,并將極大地拓展涼州城建設的歷史空間。

作者:郝厚璋,生于涼州,學于蘭州,居于福州。文學作品發表于《中華時報》《讀者》及新華網、廣播電臺等刊物媒體。經濟社會研究成果發表于《新華文摘》《人民文摘》《國內動態清樣》《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等刊物。

作者:唐一鑒(半畝方塘),曾工作于甘肅省鄉村振興局(原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長期從事兵戰與商戰研究,擅長于文旅新物種打造,并率先提出元宇宙時代的元旅游、文旅畢加索主義、夜托邦等概念。2021年,受吉林師范大學邀請,在力行講堂做了《東北不夜城快速引爆的達芬奇密碼——兼談西安大唐不夜城爆火邏輯》的專題講座。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