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怡
近日,《雄關周末》報道,高考結束,我市后高考經濟升溫,考生在釋放沉重學習壓力后開始出現巨大的消費潛力,購物、旅游、休閑娛樂成為不少家長犒勞考生的首選。精明的商家更是推出一系列迎合廣大考生心理的消費項目,助推火熱的“后高考經濟”。
“六月考學生的成績,七月考家長的腰包。這不成績公布了,孩子旅游、答謝老師、購買大學用品,哪一樣不要錢啊!”考生家長王先生感慨地說。隨著高考分數的公布,“后高考經濟”也滾滾而來,旅行社、酒樓、商場都迎來了“消費高潮”,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在最近一段時期銷量頗高。但專家表示,不提倡采用物質滿足的方式來“過度補償”。
其實,筆者身邊的一些朋友、同學、親戚的孩子這兩年高考的也很多,他們對考生有高考結束的種種物質獎勵承諾,比如獎勵一臺電腦、一部智能手機,或一次旅游,甚至一次微整容等,有的還有一定的金額標準。李先生說:“兒子成績一般,為了‘刺激’兒子的應試情緒,高考前就和他說好了,考到一定分數后給他買一部2000元以上的手機。”有的家長禁不住孩子軟磨硬泡,被動地答應孩子的各種請求。“我女兒是去年高考完的,由于家庭條件有限,考完只給她買了一部幾百塊錢的普通手機,但放寒假回來又給她買了上千元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因為她們宿舍的人都有這些。”劉女士說。
對于很多孩子的物質要求,筆者認為應適可而止,畢竟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高考后考生適度放松有助于增進與家人、師長、同學之間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也無可厚非,出于安慰或獎勵心理,家長可以支持孩子適當的放松式消費,但消費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應該從自身經濟條件出發,量力而行,不要造成孩子間的攀比心理,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影響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心理專家表示,高考結束后,是孩子心理上的一個“井噴期”,有正面情緒,也有負面情緒,家長需適度引導。一味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不但容易養成不好的消費習慣,還會抵消孩子的成就感。從心理學上講,最大的動力來自于內心,如果瞬間讓孩子所有的欲望都滿足了,他不僅會認為好成績可以折現成人民幣,還可能形成攀比心理,而且也容易給父母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