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部商報報道 (記者 馬莉) 2007年,蘭州市首次實行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對口分配制度,將9所省級示范性高中5%的招生計劃對口分配至生源相對薄弱的部分初中學校,此后每年逐漸擴大分配比例,今年已達到60%。8年來,不少學生以統配生的身份進入到省級示范高中學習,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矛盾,比如統招生升學競爭加大、低分考生進入省級示范學習吃力等。為此,一些省級示范高中提出建議,應根據蘭州實際停止增加優質高中對口分配的比例。有專家提出,蘭州市今后應大力探索一貫制辦學模式,加快薄弱學校改造,縮小校際差距。
記者調查:政策實行效果究竟如何
那么,比例逐年增加的蘭州市高中招生統配政策實行效果究竟如何?
從對口劃撥招生計劃來看,每所優質高中60%的對口分配名額將劃撥至不同的初中學校,落在每一所初中學校的招生名額為幾個到幾十個不等。而且,參與對口劃撥也有分數限制,高中學校將按照統配志愿從高到低錄取。每所初中的分配名額有限,尤其是對于優質初中,享受對口分配的學生之間競爭很激烈,中考成績咬得很緊,有時候差0.5分就走不了統配了。”蘭州三十五中一位負責人介紹,今年西北師大附中、蘭州一中等省級示范高中拿出的統配名額都有所增加。“像我們學校能走統配名額的學生,中考成績都在統招分數線下10分以內,同樣都是很優秀的學生。不僅是統配生之間競爭大,統配名額增加后統招名額減少,優質初中學生考入省級示范高中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位負責人說,還有的考生達不到報考學校的統招線但符合統配條件,落榜考生能通過統配方式步入省級示范高中,這種情況在一些優質初中比較多見。
與優質初中相比,一些一般初中的統配情況怎樣呢?“即便是放到統招線下50分內錄取,一些初中很多學生還是達不到錄取條件,所以學生都不敢報。例如某所優質高中給一所初中有5個統配名額,但是只報了兩個或三個人,這樣就有統配名額就被浪費了。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學生因為分數實在太低而沒有被錄取。”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的負責人說,每年都會有一些優質高中完不成統配計劃。這樣一來,給省級示范高中騰出了一部分招生名額,他們可以將統配剩余計劃直接轉為統招計劃進行補錄。盡管如此,很多一般初中的家長和考生仍然十分重視對口分配,早早的盯著幾個僅有的名額,希望能通過統配進入省級示范或其他較好的高中。
“統配分數線是一校一線,通過對口劃撥進來的學生,入學成績相差很大,一般是優質初中的很高,一般初中的比較低。從今年的數據來看,統配最高分數線是蘭州樹人中學的626分,最低的535分,在統招分數線下50分以下的大概有18人之多。從教學實際來看,統配生在統招分數線下50分以內的,學習狀況還算可以,但50分以下的就比較費勁。”西北師大附中一位招生負責人說。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蘭州市規定,省級示范性高中沒有完成統配計劃,可降分至省級示范性高中最低控制線錄取,導致省級示范高中錄取了部分低分考生。這種情況在其他省級示范高中同樣存在,一些低分考生勉強進入優質高中,對于高中教學開展帶來影響。采訪中,有省級示范高中的一線教師反映,有的考生入學成績較低,出現了聽課吃力的情況,有的孩子因為長時間跟不上學習節奏還出現了厭學情緒,導致教學難以組織。
專家建議:
大力探索一貫制辦學模式
杭州市自2004年開始全面實施名校集團化戰略,通過“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形式,推動了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快速擴充,有效緩解“擇校風”。可以說,實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初中,是不少地方緩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為擇校降溫的有效途徑,一些城市的對口比例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百。
“對蘭州而言,優質高中對口劃撥比例逐漸增大,意味著優質教育資源在不斷擴大。對口分配使任何初中的學生都有升入優質高中的可能,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南戰軍介紹,根據蘭州市的規劃,蘭州市優質高中對口分配比例還將擴大,爭取三年內達到75%。
實際上,出于影響生源質量的擔憂,一些省級示范高中對對口分配并不情愿。“一些低分考生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而且,統配名額的不斷增加,很多家長和學生都表示有失公平,分數高的上不了好高中,分數低的反而考上了好學校。優質高中對口劃撥原本是為了使初中教育均衡發展,但是實行多年來,優質的初中依然優質,一般的薄弱初中并沒有明顯變化。”一位省級示范高中的負責人建議,取消統配錄取可降分至省級示范性高中最低控制線的規定,將統配分數線控制在統招分數線下50分以內。為了保證生源質量,保證優質高中的升學率,不少省級示范高中提出建議,教育部門應該根據蘭州市的實際,停止增加優質高中對口分配的比例。還有專家建議,蘭州市今后應大力探索一貫制辦學模式,讓優質生源和教學資源直接融入初高中,從而催生新的優質學校。同時,不斷加強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加快薄弱學校改造,縮小校際差距。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