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甘肅部分民間藝術傳承后繼乏人 搶救傳承任重道遠

時間:2016-12-15 18:48:3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民間技藝傳承 甘肅任重道遠

  中國甘肅在線 民間藝術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目前,部分民間藝術傳承后繼乏人,面臨人絕藝亡的困境。保護非物質遺產,刻不容緩,因為留住它們,就是留住我們民族的記憶背影。

  傳承斷脈之憂

  75歲的“國家級剪紙藝術大師”金香蓮憑借精妙的技藝贏得過不少榮譽,但因為后繼乏人,她一直擔心自己的技藝會無法傳承。

  金香蓮說,現在受病痛影響,身體已大不如從前,并且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剪紙藝人也在慢慢流失,這讓自己“很心急”。

  “保護民間技藝是十分迫切的”。為此,金香蓮早在2007年就主動聯系當地中小學免費向學生傳授剪紙技藝。近年來,在金香蓮的帶動下慶陽剪紙協會的十余名會員到當地學校免費授課。

  被甘肅省文化廳和人事廳評為副高級景泰藍工藝畫品制作美術師的羅惠斌在技藝傳承方面也遇到了困難,羅惠斌介紹,從2006年開始,自己開始收徒傳藝,給上百名學員授課,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這門手藝的價值所在。但令他遺憾的是,截至目前,完全掌握這門技術的徒弟仍是鳳毛麟角。

  甘肅省文聯組聯處干部強雙龍告訴記者,除一些手工絕活目前陷入后繼乏人的尷尬之外,許多埋沒在民間的傳統技藝,如民哥曲藝、皮影、雕刻、雕塑等,有些至今仍依靠口頭相傳,大多面臨“因人而存、人絕藝亡”的尷尬局面。

  民間藝人站上大學講臺

  2005年起,慶陽市組織人員對全市散落在民間的手工絕活、戲劇、音樂、舞蹈等進行普查,通過逐級申報命名,全市現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名、省級傳承人62名、市級傳承人151名、縣(區)級傳承人681名。

  盡管這項工作目前已有不少起色,但許多民間絕活藝人,“傳承人”頭銜對他們的吸引力依然不大,有人嫌收入少,寧愿把職稱證書鎖到抽屜里,繼續干個體藝人的零碎活,甚至放棄手藝外出打工。2009年秋季,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首開先河,聘請了一批民間藝術大師,作為學校旅游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專業客座教授。他們不定期為學生們講授民間工藝制作,學校按課時發給他們相應報酬。

  受聘為客座教授的羅惠斌說:“盼了這么些年,這一天終于來到了!以前,我們這些人在傳授手藝時猶如散兵游勇,成不了規模。現在,學院和藝人聯合起來解決后繼人才斷層問題,應該是一次最好的嘗試。我們期待著傳統手工藝能向著系統化、正規化方向發展。”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民間藝人被聘進高校傳授絕活絕技,為有效解決傳承民間絕技人才的斷脈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思路。

  搶救傳承任重道遠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省在整理民間文化、挖掘民間傳統手工藝方面成效顯著。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新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如何讓這些民間絕活發揮最大作用,任重而道遠。

  記者了解到,盡管國家和省上先后頒布實施了《非遺法》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但在市州層面,甘肅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卻相對緩慢。同時,由于相關單位工作機制不健全,導致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在組織協調等方面存在溝通不暢等問題。加之一些縣財政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缺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不少民間藝術傳承人呼吁,成立統一的民間藝術協會,由政府出面組織引導,讓民間藝術形成產業。

  “如果民間藝人能聯合起來,成立一個協會,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政府再加以適當引導,同時給他們提供展示手藝的平臺,使各自手中零散的絕活形成合力,產生名牌效應,那藝人本身的價值取向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方面,慶陽香包產業近來的發展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羅惠斌認為。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說藝人們在這方面積極性很高,但因缺乏組織,成立協會之事至今缺乏實質性進展。(來源:每日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