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傳承文化 留住鄉愁——會寧縣紅堡子文化大院見聞

時間:2016-11-28 19:13:2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 紅堡子,是會寧縣郭城鎮的一個普通村莊。80多年前,因開門迎紅軍,紅堡子有了“支援紅軍模范村”的稱號。

  而今,這個小村子在重新拾起紅色記憶的同時,由本村人王東良自掏腰包,一步步建起了一家綜合性文化大院。雖然不是青磚碧瓦式的氣派建筑,但這里已成為連接城市與農村、過去與現在的文化陣地。

  一

  初冬時節,當記者踏進紅堡子文化大院時,見到農閑之余的村民,三三兩兩從這里進出。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南、北兩排新建的農家瓦房。從建筑特色上看,它們和周邊村落融為一體,并無二致。但每間房屋門楣上掛著的不同牌匾,清楚地告知每間屋子的“特色”:有“會州博物館”,有“農家書屋”,有“民俗文化展覽館”,也有“紅堡子革命歷史紀念館”和“孝道文化講習堂”。

  大院的主人王東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目前是甘肅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王東良講,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一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老古董”,年齡大一些的人幾乎都能講出自家的“紅色故事”,傳統文化在這里有深厚的積淀。然而,沒有人去挖掘、整理這些傳統文化,每當從蘭州回到家鄉后,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

  王東良說,城里人接受文化熏陶的渠道和地方很多,而對農民來說,公共文化資源有限,很少能感受文化的洗禮,F在,他之所以多提供一些“攤子”,就是想讓沉寂多年的鄉村文化重新散發芳香。

  20多年前,王東良就開始搜集本村的紅色文物,還組織村民把紅軍故事寫成條幅,并把它們集中陳列在紀念館里。2008年,他說服家人,把自家“大堡子”拆除,建起了文化園,紀念館也由最初的帳篷改建為現在的堂屋式結構。

  二

  “開始建館的時候,家里人都反對,最后由于我的堅持,家人就慢慢開始支持我的想法。”王東良說,當時他走家串戶到處征集各種文物時,家里人抱怨說,他收來的都是些“破爛”,家里都沒地方放。

  建館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王東良不光把自己全部的工資投在館里,由于資金缺口大,他還從親戚處借,向好友借,東湊西借,逐步完善各種展館!扒昂笠呀浕300多萬元,欠了一屁股債,不過現在有點樣子了!”妻子王琳抱怨的同時,顯得有點欣慰。

  雖然如此耗時費力,但讓王東良始終堅持著的,是他心中深藏的紅色情緣。原來,上世紀30年代,王家是當地富戶,為抵御盜匪修建了土堡,王東良的高祖父王瀚是當地民團團總。1936年9月紅軍到達紅堡子時,王瀚主動打開堡子大門歡迎紅軍的到來。當時,很多紅軍就住在王瀚家中,前后長達50余天!八页酥гZ食外,還捐了大量的銀元和衣物!贝迕褛w永勝說。

  今年恰逢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前來這里參觀的游客比往年要多。這里陳列的300多件紅色文物,既有紅軍用過的馬刀、軍號和手雷,也有從村子里征集來的紅軍生活用品!皫缀趺刻於加腥藖韰⒂^,學生也比較多!蓖鯑|良說,他和妻子一邊忙著布展,一邊還要隨時向游客們解說。

  三

  紅色紀念館一旁的是圖書館,這里已經掛上了“農家書屋”的牌子。通過省新聞出版局、省委黨校、省圖書館等多家單位的支持,這里的圖書館藏書近10萬冊,其中期刊上千種,這在其他專題圖書館中并不多見。

  在民俗展廳里,大多是征集來的農耕用具、剪紙、戲服、道具、臉譜、樂譜、劇本、海報等,其中不乏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這些已失傳多年的非物質文化,對研究古代戲劇發展、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有史料價值。

  在籌備文化大院的同時,王東良還注重當地文化人才的培養。他發展了一支幾十人的文化志愿者隊伍參與日常管理,并結合重大節日、本地民俗活動,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各類活動。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通過20多年的努力,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紅堡子文化大院,已經擁有各類藏品1萬余件(套),是集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傳統文化講習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大院。這里也成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組織文化科技學習,鄉村旅游接待等多功能的文化基地。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