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頻道 > 中小學教育 > 早教學前

作家們奇特卻很成功的另類育兒經

時間:2015-11-20 11:26:1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薛應霞點擊:

  今天向大家推出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在文壇擁有一方天地的知名作家,在教育子女上方法獨特,卻十分成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家們的都是如何另類教子的吧!

  魯迅 | 不輕易否定孩子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

  ——魯迅

  

  (魯迅與太太許廣平及兒子海嬰)

  教育故事

  魯迅是文化領域的一名闖將,在家庭中,他是一位寬厚的丈夫。慈愛的父親。1929年9月,魯迅與許廣平生下一個兒子,夫婦倆起了一個又一個,最后決定叫“海嬰”。他尊重和信任孩子,注意說服教育,從不訓斥海嬰。他認為:“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即使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他也是十分留心的。

  有一次,魯迅請朋友吃飯,從菜館叫來的菜中,有一碗魚做的丸子,其中有的新鮮,有的變了味。海嬰一吃就說不新鮮,許廣平不信,別的人也不信,因為他們吃的恰好都是新鮮的,以為是小孩子亂講罷了。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里的魚丸撿來嘗了嘗,果然味道變了。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池莉 |“溺愛”女兒

  “我希望我的女兒,首先能夠從真實不虛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義。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種大事,勤儉是一種美德,心靜是一種大氣,寬容是一種真愛,知曉是一種最好,那天下還有什么功課她拿不到A的呢?”

  ——池莉(池莉與女兒呂亦池)

  教育故事

  池莉當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品《來來往往》。池莉認為那句廣為流傳的“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混賬至極,于是她與女兒一路在中國教育的重壓下尋求快樂成長的夾縫,其間還經歷了痛苦的家庭劇變、與丈夫的離異。而18年過去,女兒考上了英國的名牌大學,并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敢于夢想、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美女”。

  為了維護女兒的尊嚴與快樂,池莉做了很多令家長們吃驚的事情:整個小學期間,堅持讓女兒晚上九點半睡覺,女兒因此沒有完成作業,她就給老師寫假條并簽名;她放任女兒在小區玩耍,把呼喚女兒回家吃飯變成了小區的一景。面對著“太過溺愛”的提醒與鐘告,面對不隨大流可能讓女兒“基礎薄弱”的現狀,她也仔細思考過,但女兒的表現很快讓她放下心來,因為女兒在快樂中培養出了興趣,無論是做功課、畫畫還是彈琴,都有不錯的成績。

  池莉從一開始就培養女兒的平等觀念與自立性格,很多事情都與女兒商量。女兒申請英國的高中和大學時,學校選擇、和校長溝通、網上應考、準備簽證材料等工作都是獨立完成的。為了不影響女兒中考,池莉曾向她隱瞞協議離婚的事實,有兩年的時間維持著家庭表面上的平靜。卻沒想到,女兒早就看到了協議,并反過來安慰池莉,認為如果婚姻不和諧,離婚對大家都好。

  六六 |不用成人的視角改變孩子

  “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有一個底線和原則:不安全的事情不能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不能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像穿什么樣的衣服想去哪玩自己決定。關于孩子這事永遠沒有卡,重來,永遠是現場直播。孩子年紀雖小,但他有自己的世界觀,家長不要用承認的視角去改變他。他覺得現有的生活方式他挺快樂,那我就尊重他。”

  ——六六

  (六六與兒子偶得)

  教育故事

  六六,著名都市女性題材作家、“鉆石級”編劇。兒子陳偶得是六六最大的欣慰,也是她的開心果。身為人母,她樂得與兒子分享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切。

  六六大膽提出了不贊同家長為孩子擇校的犀利觀點,并坦言,陳偶得從新加坡回到國內,落戶上海上小學時,她的選擇不是就名,而是就近。六六說:“我相信90%以上的家長擇校的原因是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不如那些優秀的學校,我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我不存在這個問題。學校、社會、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要,不要把責任都推給社會、學校,更多是在家長。我認為他有充分的睡眠,足夠的玩樂空間,比上名校很好。我的孩子就在上海上相對普通的學校。”

  六六說要培養孩子正確運用財富,“不用因為經濟走向犯罪,這是我們對孩子最低的要求。我現在就一直給兒子灌輸,我只能提供你最基本物質需求,我的錢不是留給你,未來要留給社會。現在我孩子就有這種觀念,他知道媽媽的錢不是他的,未來指望不上我了。所以有時我跟他說話,他就會說‘你別打擾我,我要好好學習,否則未來我怎么養活我自己。”

  劉墉|做風箏線,把握好起飛的方向

  “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

  ——劉墉

  (劉墉與兒子劉軒)

  教育故事

  臺灣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國內大小書店柜臺上都少不了他的作品;他又是一名成功的父親,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已經出版了4本書,還有了自己的公司。

  由于劉墉的強權教育,劉軒很小的時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臟了,自己動手;父母不在家,飯要自己做。因此,劉軒很早就能夠自己做飯,甚至燒得一手好菜,這讓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都自愧不如。

  就是劉墉這樣一個絕對的“中國式父親”,為了陪兒子一起成長,也與時俱進地學會了很多兒子世界里的新事物:上網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褲,甚至如何染綠頭發。這個現代的“中國式父親”直到兒子考上哈佛大學,才終于松了一口氣,而兒子劉軒也直到進入哈佛大學,獨立生活之后,才逐漸明白了父親強權教育的良苦用心。

  劉墉支招

  養兒子就要讓他志在四方,放開雙手,讓他走出去,讓他走得穩。讓他吃苦,并不一定要把他放到艱苦的環境中去,而是給他一顆能夠感受生活的心。

  林語堂 | 勸女不必上大學

  “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么學問都可以學得到。”

  ——林語堂對女兒說的話

  

  (林語堂與女兒林太乙)

  教育故事

  林語堂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教他們讀書、學中國文化,為他們打下堅實的中文基礎,他還鼓勵孩子們寫日記,以此來鍛煉孩子們的寫作能力。

  然而當女兒林太乙中學畢業要考大學的時候,林語堂先生卻勸林太乙不必上大學,他說:“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么學問都可以學得到。”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務實精神,作為大學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學問,不是由一紙學歷來證明的,而要有真才實學,與其浪費那么多時間去求得一紙文憑,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好好做一番學問。

  林太乙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沒有考大學,中學畢業后就去耶魯大學應聘,因扎實的文化功底被錄用為中文系教師,以后還擔任過《讀者文摘》的總編輯,并相繼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學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