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傳統藝術 > 曲藝報道

癡迷秦腔一生,甘肅慶陽市寧縣人耄耋老人劉景愷捐出畢生珍藏

時間:2019-11-13 21:20:14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3 月 27 日,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在 87 歲老人劉景愷的家中進行。劉景愷將自己珍藏了一輩子的京劇資料全部無償捐贈給了秦腔博物館。

上百件藏品,全部無償捐出

"放在博物館,我心里就踏實了,我一輩子就喜歡秦腔,能在有生之年為社會盡一點微薄的力量,這也是作為一名秦腔愛好者最大的心愿了。"在捐贈儀式現場,劉景愷老人激動地說到。

雖然已經 87 歲的高齡,但劉景愷老人仍精神矍鑠,非常健談。當他拿出自己收藏的東西時,小心翼翼地用顫抖的雙手,慢慢地打開自己珍藏的作品,劉景愷說:"大部分都是自己自編自導自唱的,有些東西是自己從報刊上剪下來的,保存完整,捐給博物館。"在老人的藏品中,有報刊、劇評(經典唱段)、劇本、磁帶光盤、說明書、劇照等。在眾多的藏品中,劉景愷拿起一本 30 年前,參加"戲迷樂"活動的報名單,這是他剛參加工作時表演的劇目。劉景愷說 : "當時有好多單位的職工表演,那時沒有什么錢,就自發組織,報名單也都是自己用手寫的。"說到這里,回憶往事歷歷在目,劉景愷老人的手微微的有些顫抖。

隨后,劉景愷老人展示了他從事工會工作三十年紀念的榮譽證書,說道:"他盡職盡責干好每一項工作,除了這些之外就是酷愛秦腔。還有些從報刊上剪下來的剪貼報。一張張整整齊齊的貼在白紙上,有皮影人物的剪紙,有文字資料,還有不少珍貴的老照片。"劉景愷一邊翻閱著珍藏了一輩子的東西,一邊興致大發,當即唱了一首《蘇武牧羊》。

癡迷秦腔,發起"自樂班"

劉景愷是甘肅寧縣人。家鄉濃郁的秦腔氛圍,讓劉景愷自幼就接觸到正宗的秦腔,并且癡迷于此。

1958 年參加工作以后,為了活躍職工文化生活,當時任部門負責人的劉景愷組織創辦了一個露天舞臺,每周六輪換演出秦腔和豫劇。"當時條件很艱苦,舞臺還是職工們用煤磚壘起來的,然后我站在上面給大家唱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景愷動情地說著。"條件雖苦,但反響不錯,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隨即購買戲劇服裝、道具、化妝品等,壯大了演出陣容。"每逢演出的時候,臨近五星坪、上西園、蘭工坪的居民紛紛前來觀看,很是熱鬧。

后來,自發的演出規模越來越大,劉景愷廣泛地聯系蘭州肉聯廠、蘭州印刷廠、市政公司等單位進行交流演出,豐富職工生活,把這一份對于秦腔的熱愛,變成一份精神食糧送到廣大職工中間。

1993 年,劉景愷退休了。但是對于秦腔的熱愛還是只增不減,每天都要去老年活動中心自拉自唱。久而久之,在劉景愷的身邊聚集了很多同樣熱愛的秦腔的人們。在大家的商議下,拉琴的拉琴、唱戲的唱戲,成立了蘭州老年人活動中心的第一個秦腔自樂班。

秦腔自樂班的成立,給劉景愷的生活帶來了新變化。他本就身懷絕技、文武不擋,嗓域寬闊,光拿手的折子戲就有二十多個。在活動中心小有名氣,人送綽號"劉老五"。

每天班子開演,很多慕名而來的好家早就占據有利的位置來一睹風采。自樂班一般都是以清唱為主,劇目都是傳統經典名段,《鍘美案》《趕坡》《下河東》《打鎮臺》《轅門斬子》《古城會》等等,演出膾炙人口,酣暢淋漓,觀眾們稱"扎實的很,太過癮了!"在"劉老五"自樂班的影響下,每天都有此起彼伏 , 熱鬧非凡的聲音,環繞在黃河邊。

劉景愷老人還創作了《老年樂在自樂班(說唱)》,"當時創作的靈感來源于對蘭州,對戲迷的熱愛,對幫助過他的人感謝,當時有些慕名而來的人,聽他唱秦腔,組織活動的募捐人的感謝。組織活動不是為了賺錢,只是從小喜歡,當自己拿到大紅花的時候高興、激動的溢于言表。"

2002 年,"劉老五"班社,組織了秦腔戲迷知識競賽,劉景愷親自出題,群眾爭相報名參賽,2005 年,劉景愷再次報名參加甘肅省電視臺《大戲臺》欄目業余組比賽,獲"優秀獎"并錄制了光盤。2009 年開始,劉景愷開始整理他多年的收集珍藏的秦腔資料,劇本、磁帶光盤、說明書、報刊劇評、劇照等等。
搶救與保護,留住珍貴的資料

2010 年秦腔博物館建館成立,劉景愷就成了秦腔博物館的忠實粉絲。閑暇時間經常泡在博物館里,還常邀約朋友一起來參觀。

在自己唱秦腔的同時,劉景愷萌生了將自己多年收藏整理的秦腔資料無償捐獻給秦腔博物館的想法。在他的心中,希望這些藏品能夠給更多熱愛秦腔的人們帶來一些幫助。

在捐贈儀式現場,青年秦腔研究專家陳嵐也表示,此次劉景愷老人為秦腔博物館無私捐獻的秦腔資料有劇本,報刊、劇照、磁帶光盤上百件,極為珍貴。充實了館藏,不僅是對秦腔劇目的搶救,也是弘揚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措施,其中有許多以前老藝人的錄音磁帶市面已經十分罕見,為我們將進行的"中國秦腔音配像"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也為我館展廳內容方面拓展了思路。

我們也呼吁社會各界能夠繼續關心支持秦腔博物館的建設,搶救與保護,留住珍貴的資料。用相關文物、文史資料來彌補館藏不足,完善陳列內容 , 普及秦腔知識,讓更有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保護秦腔藝術,展現秦腔的魅力。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