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烽燧山丹遺址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林茂森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聚落城垣已不能達到保衛整個部落安全的目的,這就迫切需要將聚落城垣連接起來,延伸為各諸侯國共同的城墻,作為軍事防御工事的長城,便由此應運而生。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面對北方強悍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襲擾,秦朝采取的一項重大軍事措施,就是把戰國七雄的城墻全部連接在一起,這樣在中華民族幅員遼闊的版圖上,一條偉大的萬里長城便出現了。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12年),最早修筑河西長城“令居塞”700多公里。明王朝更加重視長城修筑,河西共修筑長城近千公里。迄今山丹縣境內的漢明長城、烽燧、列障,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闊塞列障漢長城
漢朝初年,匈奴再度強盛起來,不斷侵擾北方。匈奴騎兵以運動和速度見長,他們像草原上的旋風一樣來去神速。但長城的出現,成為一條牢固的絆馬索,有力地減緩并削弱了騎兵的進攻速度和能力,使騎兵的優勢迅速變成了劣勢,在古代戰爭史上有著深遠的軍事意義。
漢武帝時期,漢庭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兩次遣張騫鑿空絲綢之路,并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戰爭。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兩次長途奔襲,進攻匈奴右郡河西地區,采取大迂回戰術,經居延攻打祁連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從此匈奴節節潰散,敗走漠北,只留下“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挽歌。
為鞏固勝利果實,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和西北邊陲長治久安,漢武帝于公元前120年任路博德為強弩將軍,駐守河西始筑河西長城。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后漢書《西羌傳》載:“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里。”
河西漢長城共分三段筑成,東段修筑最早也最完整,史稱“令居塞”,東起今永登縣濱河處,向西北繞過民勤縣北部,西過永昌、山丹、張掖之北,經過東山寺口子、人宗口、加嶺墩等地,越臨澤、高臺,而達酒泉以北的金塔縣境。中段是酒泉至玉門關之間的邊塞,東起金塔縣境,西越敦煌西北至玉門關。西段是敦煌至鹽澤之間的邊塞,東起玉門關,西沿疏勒河向西,經哈拉湖到達鹽澤(今新疆羅布泊)。
漢長城修筑以“察地形、依險阻、堅壁壘、遠望侯”為原則,根據當時河西地理條件,勘測線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河西令居塞,大致沿龍首山、合黎山南麓向西北行,逢山掘崖逢河劈岸逢原挖塞,分段開挖“闊塞”(寬而深的壕溝),鋪設“天田”(用作偵察敵人蹤跡的沙田),并輔以軍事塢堡、報警烽燧、交通驛站和保障糧囤。整條長城以壕溝代替墻垣,全線由壕溝、山崖石壁、自然河岸和故城、塢堡、墩臺、亭堠等列障構成,形成了塞防天塹,要隘守關,墩堠相望,烽火示警的防御體系。
漢塞、列障除了軍事防御和保護絲路暢通,在保護河西屯田開發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年代久遠,迄今仍清晰可見。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為了修筑長城,不知使多少勞動人民流血流汗,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漢朝陳琳詩《飲馬長城窟》:“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柱。”就是對廣大勞動人民修筑長城之苦的真實寫照。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