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踏實拼搏的付出,收獲不了奮斗的幸福夢想;沒有去過余家峽村,你永遠感受不到她的滄桑巨變。
余家峽村位于麥積區中灘鎮,南依繞村渭水,北枕青山彎臂,林蔭深處啁啾的鳥鳴、被各色時令蔬菜點綴地豐盈多彩的菜圃、將豐收的喜悅掛滿枝頭的沉甸甸的果園、隱藏在四圍綠樹里的白墻紅瓦、輕輕撫摸著玉米寬大葉子的微風,將她裝扮成一個充滿新農村魅力的“世外桃源”。
初到余家峽村,正值小雨,幾對燕子在清新濕潤的天空輕盈掠過,被雨水打濕的寬闊水泥村巷愈加顯得一塵不染,筆直地和村頭麥甘公路相連,然后一直延伸向遠方,延伸向更為美好的未來。巷道里沒有撐油紙傘的丁香姑娘在徘徊,卻有種養殖者和勞務輸出者的勤勞腳步走過,有經濟運輸的車輪匆匆駛過,他們留下的
巷道兩邊的綠化帶里,冬青和紅葉柳的葉子脆嫩地好像要把汁液濺出來,淡紅的指甲花,深紅的月季花,給質樸的村莊浸染上了一抹溫柔的色彩。緊挨綠化帶的,是一條在雨季保護村莊安全的防堅實防洪渠。巷道每個拐角處安置的垃圾箱,成為喚醒人們提高環保意識的警示牌,它不是風景,卻讓整個村莊成為一道干凈整潔的亮麗風景。據保潔員告余如升介紹,村里每天將生產的垃圾分類后,會通過“日生產、日收集、日處理”的方式,定時運到垃圾廠進行處理。小小的垃圾箱,不但減少了村里垃圾、保護了農村環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更成就著余家峽村建設美麗新農村的新高度。“村子越變越漂亮了,時常還有外地人來游玩呢。”余如升說。
漫步到寬闊的村文化廣場,一群婦女踏著音樂的節拍跳著廣場舞,動作雖不整齊劃一,卻也跳出了她們心靈深處的自由和歡快。淅瀝的小雨阻止不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有人告訴我,晚上閑暇下來,文化活動可就豐富起來了:有在太陽能路燈下對弈象棋的,有健身的,有打乒乓球的,有聽評書的,有談論國事家事的......那時,路燈賦予這個村子的不是寂寞,而是滿盈盈的熱鬧吧。
隨處可見的文化墻,無疑給這個村子的容貌增添了些許高雅氣息。這些文化墻圖案優美,內容有倡導村規民約、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宣傳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不一而足,這些都熏陶著村民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加上每年進行的“五好家庭”“敬老孝親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的開展,使良好的鄉風文明如三月春風般沐浴著村莊的每一個角落。現在的余家峽村,人們的審美觀念改變了,道德水平提高了,素質修養提升了,家庭能和睦相處,鄰里會和諧互助。與提高起來的物質生活相比,精神財富更讓讓余家峽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路過一戶農家,村支部書記余應兵邀請我們進去看一看。水泥院子收拾的整齊利落,墻角黃瓜架上翠瑩瑩的小黃瓜頂著鮮艷的花蕾,高大氣派的磚瓦房、墻壁上閃閃發光的琉璃瓷磚、鑲嵌著一人多高整塊玻璃的明亮窗戶,無不顯示著主人生活環境是多么舒適。屋里,戶主余保侖正坐在沙發上專注看著一本從村上閱覽室借來的科普讀物——他種著花椒,得抓緊時間給自己“充電”,充實花椒管理知識。閑談中,他告訴我們家里改造過的旱廁更加衛生環保,網絡讓他不出門就能獲悉天下事,清冽甘甜的自來水不但進了戶,更是上了灶。“日子是一年一個樣,現在過的比城里人還舒坦,擱在以前可是想不來的事,這真的要感謝黨和政府對咱的關懷和照顧哩。”余保侖臉上的喜悅溢于言表。能看出來的是余保侖的幸福生活,想不到的是他是一名脫貧戶。
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用柴禾燒出的裊裊炊煙,已經成了飄在余家峽村上空的鄉愁,人們的廚房都用上了電磁爐,油煙機。但成為鄉愁的,豈止是炊煙。在村里的鄉村記憶館,我們參觀了人們以前使用的簸箕、石磨、馬燈、木犁、風箱等生活用品。如今,它們已經完成使命,只能安靜地陳列在那里,見證著中國新農村的巨大變遷。
來源:
編輯:楊萬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