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有望明年為控煙立法
肺癌已成惡性腫瘤死亡“頭號殺手”,“掐滅煙頭”刻不容緩
核心提示:控煙與中國的未來緊密相連。將“人口預期壽命”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被寫入“十三五”規劃。中國疾控中心于近日建議國家“加大控煙投入,盡快制定十三五控煙規劃,多部門共同協作投入控煙”。
很多煙民不是不知道吸煙的危害,而是在疾病沒有降臨到自己身上時,抱有僥幸心理。將在公共場所“掐滅煙頭”內化為個人行為的準則,需要智慧政策的引導。
據透露,在今年蘭州市公共場所開始實行全面禁煙,4類限制吸煙場所要取消吸煙室(吸煙區)的基礎上,蘭州有望明年為控煙立法。
三分之一的中國年輕男性最終將死于煙草危害
“吸煙有害健康”是老生常談,卻未深入人心。
8個月前,由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領導的一項研究發表在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上,引發不小震動。這一研究顯示,除非大部分吸煙者戒煙,目前三分之一的中國年輕男性將最終死于煙草危害。
如果覺得上面的數字聳人聽聞,那么不妨看看《2012年蘭州市腫瘤登記報告》。這是記者能找到最近節點的官方公布數據,“2012年蘭州市五區男性腫瘤發病前五位順位排列為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食管癌;女性腫瘤發病前五位順位排列為乳房癌、肺癌、子宮頸癌、胃癌、結直腸肛門癌。男性腫瘤死亡前五位順位排列為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食管癌;女性腫瘤死亡前五位順位排列為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乳房癌。肺癌已經成為蘭州惡性腫瘤死亡的‘頭號殺手’。”
衛生部門解讀,肺癌是目前蘭州癌癥死亡中的“第一殺手”,但它卻是各種癌癥中病因最為明確的,是可以預防的。蘭州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科萬力萍主任介紹,在形成肺癌的各種因素中,吸煙、職業接觸有害毒物、遺傳因素、接觸電離輻射、大氣污染等是已知最大的風險因素。
據介紹,80%的肺癌患者都是吸煙者,男性吸煙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女性吸煙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13倍。吸煙與肺癌有劑量效應關系,每日吸煙量越大、吸煙的時間越長、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患肺癌的危險性就越高,吸煙指數(即每日吸煙支數乘吸煙年齡)在400以上或每日吸煙超過20支的45歲以上人群,均被認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而男性吸煙者的妻子患肺部疾病的風險度更是不吸煙男性妻子的20倍,這也顯示了“二手煙”的危險性。
煙草對于健康的危害不止于肺癌。已知數據表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約占我國所有死亡的83%,它們包括腫瘤、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而吸煙已被無數國內外研究證實是導致這些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人均預期壽命寫入國家發展規劃
在“十三五”規劃中,一條新內容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到2020年,中國主要國民健康指標接近或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7歲。”
事實上,把人均預期壽命寫到國家發展規劃中,是非常關鍵的指標,甚至比經濟增長率更重要。這是因為,進入2000年后,我國人群在20多年的高吸煙率后,其負面健康效應正在表現出來,煙草歸因死亡人數明顯增加。按保守估計,2000年煙草使用的歸因死亡為60萬人,但2005年因煙草使用的死亡已達到120萬人,其中有33.8%在40-69歲之間死去,損失20~25年的壽命。2020年我國歸因于煙草的年死亡人數將達到200萬人,占世界總數比重的21.3%,2030年將達到350萬人,占世界預測煙草歸因死亡人數的43.75%,進入煙草疾病負擔高峰。
對“十三五”規劃呼應發聲的是中國疾控中心。該中心于近日發布《2015中國成人煙草調查報告》建議國家“加大控煙投入,盡快制定十三五控煙規劃,多部門共同協作投入控煙”,“盡快按照《公約》及其實施準則要求制定“十三五”控煙規劃,全面推進中國控煙履約工作,保護公眾健康。
這份報告表明,中國煙草流行依然嚴峻,人群吸煙率與五年前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二手煙暴露情況有所改善,特別是學校、衛生計生機構和政府大樓;公眾對二手煙危害的認知有所提高,但是對吸煙危害的認識沒有提高;低焦油卷危害的認識誤區仍然存在;吸煙者戒煙行為無明顯變化,醫生提供戒煙建議比例提高;煙草廣告和促銷仍廣泛存在,煙草零售點成為重災區;卷煙平均價格有所上升,但相對于居民的購買力,煙草反而變得更加便宜。
發表于《柳葉刀》有關中國人吸煙情況的研究并非全是壞消息。文章稱“對于那些在發生嚴重疾病之前而戒煙的煙民,在戒煙十年以后,死于各類疾病的風險和從不吸煙者基本相似。”主要研究者、中國醫學科學院李立明教授表示,“如果沒有快速、專注和廣泛的降低人群吸煙率的行動,中國將面臨巨大的過早死亡的人數。”
煙草危害易被短期經濟指標掩蓋
煙草危害后果一般在20-30年后顯現,很容易被短期內經濟指標所掩蓋。更令人擔憂的是,被煙草威脅的,不僅是健康,還有國家日益沉重的醫療經濟負擔。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和同年衛生統計年鑒數據的測算,“我國35歲及以上成人歸因于吸煙的三類疾病,包括癌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經濟負擔為2237.2億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為390.8億元,占17.5%;間接經濟損失為1846.4億元,占82.5%,主要是過早死亡引起的損失。”
當然,除了吸煙危害的滯后性導致人們對其認識不足外,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胡鞍鋼教授更是觀點鮮明地指出更深層次的控煙頑疾。他撰文稱,煙草業已成為最大的“健康危害型”產業。必須大做減法,全面調整、限制、壓縮我國煙草需求與供給總量。從世界最大的煙草生產國、消費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全面控煙國。
可以預見,煙草疾病負擔高峰的到來將與我國“人口紅利”期的結束一致,這無疑將使全社會面臨沉重的疾病負擔,對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體系帶來嚴峻挑戰,進一步損害逐步減少的勞動力資源。與此同時,預期的疾病花費,又會影響人們的儲蓄、消費等行為,沖擊經濟的持續增長。
蘭州有望明年為控煙立法
很多煙民不是不知道吸煙危害,而是在疾病沒有降臨到自己身上時,抱有僥幸心理。《2013-2014中國部分城市成人煙草調查報告》稱,蘭州人對吸煙及二手煙導致疾病的知曉率,排名墊底;蘭州煙民煙草消費多,戒煙意愿少;在所有調查城市中“對酒吧(夜總會)禁煙”的支持度最低。這些結果互為表里,指明個人健康素養的提升,亟需得到重視和加強。
這從衛計委發布的《2013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報告》,也可找到印證:2013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9.48%,意味著15至69歲人群中,每100個人中只有9個人具備基本的健康素養,屬于較低水平。
將在公共場所“掐滅煙頭”內化為個人行為的準則,需要智慧政策的引導。
依照《蘭州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自今年1月1日起,蘭州市公共場所開始實行全面禁煙,4類限制吸煙場所要取消吸煙室(吸煙區)。
中華預防醫學會傷害預防與控制分委會副主委吳宜群在微博上推送自己的觀點:“由于可能致癌的煙霧暴露沒有任何安全水平可言。所以保護公眾健康的唯一有效途徑是提供100%無煙的空氣,消除在室內環境中吸煙的現象,也就當然不能設立吸煙區(室)。在這個問題上,煙民們根本不是自我虐待,而是拖大家一起下水。這不是‘堵不如疏’,而是應當完全禁止。”
控煙要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源頭治理。但是,讓煙草行業關門大吉,現下又不可能實現。“曲線救國”的《蘭州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執行難度可想而知,一旦執法不力,控煙陣地必然失守。
今年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國家控煙辦主任梁曉峰一行來蘭,肯定了蘭州市《條例》實施兩年來控煙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建議隨著控煙緩沖期的結束,應當繼續加強宣傳和執法力度。
不久前,蘭州市衛生計生監督所環境衛生監督科專門舉辦監督員培訓班,確保公共場所控煙工作落到實處。一位不愿具名的衛生部門工作人員透露,“蘭州有望明年為控煙立法”。
如同許多醫療衛生問題一樣,控煙并非衛生部門一家所能達成。這是一個需要社會多方面協作才能完成的問題,注定要在各種利益的交織與博弈中探索前行。
記者 趙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